一枚70年前的校徽
2023-12-01 09:41:28 阅读数:2436

◇陆 欣

在近海镇向北村村民王能相家中,珍藏者一枚70年前的启东县公立“翻身初小”校徽。这枚小小的校徽见证了近海镇教育历史。

校徽系铜质三角形薄片,边长约2厘米,图案分明、设计精巧。历经70年岁月侵蚀,校徽铜锈斑驳,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校徽正面上端刻着“啓東縣”三个大字,“啓東縣”下面为弧形齿轮,齿轮下面写着“公立”二字,两字中间为一颗五角星,下面是校名“翻身初小”,三角形的底端刻着似火炬又似笔与书本组合的图案。校徽背面的别针早已锈蚀脱落,只留下依稀可见的焊接锈迹。

王能相今年78岁,生于1946年农历正月廿六,家住向北村8组。向北村,因地处向阳村之北而得名,这里原系向阳16大队。1954年,8岁的王能相进入“翻身初小”读书。这校名也有其时代内涵,表达了刚刚获得翻身解放的农民的心声。在食不果腹的旧时代,贫苦农家子女上学读书是一件奢侈事,农村文盲率奇高,几乎所有农民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按手印是他们最原始的凭证取信方式。

1949年,启东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把恢复教育列为政府重要工作。从此,启东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向工农开门”办学方针指引下,广大贫下中农子女被动员上学读书。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提出“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应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并鼓励集资办学,学校分县立和民办两种。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翻身初小”在内的学校应运而生。到1954年,全县有小学436所,班级1414个。

据王能相回忆,“翻身初小”位于如今向北村8组陆群的宅头,那原是恶霸地主黄守荣的住宅,有2间瓦房和1间东向厢房。翻身得解放的农民不仅分得了土地,还分得了地主的财物,这房子就成为了校舍。在当时的启东农村,瓦房是极为少见的。

学校举行复式教学,一三年级编为一个班,二四年级编为一个班,校长名叫吴正明,还有一个姓施的老师,两个班大约有五六十个学生,周边几乎所有翻身农民家的学龄儿童都到“翻身初小”上学。

“我直到今天,还能记得开学时施老师教的几节课。第一课《开学了》,第二课《我们上学去》,第三课《学校里同学真多》!”王能相介绍,那课本上的字还是竖排的,从右往左读,与现在的横排版面不同,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虽然比较简陋,但课余活动丰富多彩,课间和同学一起跳绳、打砖板,玩得十分开心。

从“翻身初小”毕业后,王能相考上了向阳小学,但“翻身初小”的校徽一直珍藏着。1963年,王能相入伍参军,在上海新兵集训之后被分配到福建海军司令部从事电报发报工作。退役回乡之后,在村里当了整整10年的大队书记和社办企业负责人,为向北村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奉献。

70年光阴飞逝,王能相一家的住宅和家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但那枚“翻身初小”校徽始终没有遗失,得以妥善保存,成为王能相成长的历史见证,也成为近海镇教育的历史见证。

摩挲着手中小小的校徽,王能相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设法将校徽别在胸前,再次感受70年前背着书包去“翻身初小”上学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