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芦花靴
2022-09-23 09:46:36 阅读数:7183

沈晖

芦花靴,是过去人们用芦花做成的保暖鞋。要说这一款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芦花靴,对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来说较为陌生,不仅没穿过,甚至都没见过。但对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人来说,却有着别样情怀。

在那个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年代,在冬天,农村很少有人穿高筒靴、皮暖鞋。童年时代,左邻右舍几乎家家都有几双芦花靴。

天地苍苍,白露为霜,山野茫茫,天气渐冷。一到深秋,母亲就忙碌起来,给家人缝制棉衣、棉裤,父亲也忙里偷闲整理稻草,准备做芦花靴了。

芦花靴的主要原料,是沟河边上长的芦苇花。启东地处江湖沿海,水网交织,沟河纵横,芦苇无处不在。10岁那年的秋天,我和邻居小林一起去采芦花。

八月正是“芦花放,稻谷香”的时节,横河、泯沟两侧芦花竞相开放,秋风拂过,一片芦花犹如雪浪起伏,真有“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之感。出发前,我们拿着一根带有铁丝小弯钩的竹秆。因为那时年幼矮小,这样伸出的竹秆可将远一点的芦花钩到身边来方便采摘。那时天气不冷,经常看到泯沟里游着水蛇,有一次在泯沟沿上采芦花,突然看见一会长长的火粒斑蛇从沟里向我嗖嗖地游来,吓得我丢下工具落荒而逃,幸亏小林他不怕蛇,过来将蛇赶走,于是我俩继续采芦花。

逢到雨天,父亲就坐在家门口,腰上牵着几根绳子拉上门边钉子上,以绳子作为经线,开始做芦花靴。他先用稻草绕着鞋模编织鞋底,再将草绳加芦花搓成的芦花绳取出,绕着鞋底由下而上一圈圈地编织。当然也有人家用布条加芦花搓成布条编织的,有的人将芦花绳子每绕一圈还用麻线上下扎牢防止脱落,直做到鞋口为止,大约经过2~3小时加工,一双芦花靴就基本完成了。母亲又将旧布撕成条子再沿着鞋口滚边缝上,以确保鞋口毛边不扎人,穿脱舒服滑爽。最后,又将几条丝瓜络洗净、凉干、剪成鞋垫塞进鞋内,这样穿着松软舒服。为了牢固耐穿,有时还用厚布将两只鞋底包上。这样,一双毛绒绒、既有保暖性、保健性,又有透气性的芦花靴便做成了。

说实在话,我也喜欢芦花靴。记得从小学开始,就穿着它上学。当我步入社会,先后从事教育、参加新闻工作,也没有嫌弃过它。七十年代的冬天,我穿着芦花靴站在讲台给孩子们授课;八十年代冬天我还经常穿着芦花靴走村入户采访;在那大雪纷飞的季节,我还经常穿着它深夜伏案“爬格子”。因为穿上它,温暖不脚冷。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富裕,如今,芦花靴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类运动鞋、旅游鞋、保暖鞋,这些款式新颖,轻便耐用的鞋,深受人们青睐。到了二十世纪,我也乌枪换炮,冬天穿上了皮暖鞋,而当年的老古董、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花靴,现在已成了老一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