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
2022-08-12 09:27:04 阅读数:957

袁永辉

炉灶的形式和品种很多。小时候,爸妈生好煤球炉,叫我用芭蕉扇风,到了外婆家,外婆教会我往灶膛里填柴火,弄得满头大汗,还学会吹火通,看到大火呼一下烧起来,火苗一下子烧掉我的眉毛和前额上一些毛发,但我还是玩得特别高兴。

真正开始学习生火做饭,是下乡插队时,因为不得要领,闹出些许笑话。为这事,被邻居笑话了好长一段时间。

1980年,我进启东农药厂,师父送了一只酒精炉,农药厂里有高纯度工业酒精,烧起来火力很大,无烟。炉子的结构非常简单、精致,外行拿在手里不知道是炉子,更不知道有多大的威力。炉子用料很省,十克左右的酒精就可以炒两三盆菜。

不过这只炉子,我没用过几次,记得炒了一回花生米,下过三次饺子。不是我不喜欢精致又高效的酒精炉,主要是厂食堂里的菜肴很丰富,开水也打得到,浴室24小时开放,这只酒精炉就被冷落,然后生锈、遗失。

1982年底,我调入供销机械厂学车工,约2年时间内,我不需要接触炉灶,厂里大饭堂有几个大锅大灶,且有好几个大厨为我们职工服务。

1984年,我和妻子各自从集体宿舍把东西一拢,算是成家了,这些东西里有妻子带来的一只柴油炉,有9根较粗的油绳,还有调节火力的机关,不知算不算嫁妆。当时宿舍的条件很差,我到板金车间请工友敲了一个煤饼炉。炉子安放在门口的走廊下,用几张大一点的旧铁皮围住,那时候,用煤是凭票去供应点拉,因路不好走,交通工具落后,拉煤这差使实在累人,每拉一次我就抱怨一次。当然也有专职的送货人员。先前的老师傅们都自己拉,我只得学,做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事,厂里几百号人都议论。更有人会当面责难,轻一句重一句地冷嘲热讽,让人很不舒心。

使用这煤饼炉的时候性子不能急,小鼓风机开早了吹散了热量就熄灭。不用的时候,封炉子很讲究,封得不好,不是熄灭,就是把炉内待用煤耗尽,为此,夫妻之间经常吵嘴。我敢说,如今我们夫妻间弄得像冤家一样,都是当年煤饼炉惹的祸。

还别说,要是没有煤饼炉,这家的氛围就缺失。因此,几乎家家门口都有一只煤饼炉。一次,下大雨又刮东南风,把我们几家码在走廊下的煤饼打回原形,变成一跎跎煤堆,这时候我们中的车工、电焊工、钳工合作做了几个打煤饼的模子,重整煤饼。

我尽可能到厂里买柴油,都是朝夕相处的工友,提货时,给出的数量不太认真,多少总能占些便宜,这样烧水煮饭用煤,急火快炒用柴油炉。这日子过得也很有味,至少当时一点也不感觉艰苦。

1985年生了女儿后,厂里改善我家居住环境,经调剂后,分给我小套间,套间内原有一个单眼灶,只不过不好使,灶在底楼,烟囱在三楼,尽管火势很大,这温度就是上不去。我就利用中学里学到的知识进行改造。首先用泥土垫上,缩小灶膛空间;然后,再加大炉垫到灶面之间斜度,便于灰渣自落;再调整烟道位置,又把烟道口大小进行多次试验。

经过改造后的灶,火势不再直接分解到烟囱,在灶膛内锅底下转圈,加热效果成倍提高。为了分享成就感,我请工友们参观,然后被邀请到工友家中帮忙,经过我改造后的灶,燃料省、火势旺,那熊熊大火呼呼有声。燃完的灰渣自然地从炉垫缝隙中落下。燃料来源是废木料和我擦机床的油布,工友见我需要,纷纷把油布送到我机床边,木工间的朋友还帮我留了很多废料。这段时间,我家虽有3个灶,柴油炉和煤饼炉自然淘汰,燃料费用却最省。仔细想来,这个单眼灶才是我曾使用过的灶,其余只能说是炉,这个灶对我而言不一般,那是我曾经发明创造的一件物证。想想当年下乡时不会生火做饭,让人见笑时,是多么的无奈和憋屈。我妻子和我一样虚荣,在我忙于为工友和领导们义务改灶时,她包揽了所有家务,不但毫无怨言,还天天弄几样我喜欢的菜作为奖励。

1992年,厂里分给我新的中套间,我们开始使用液化气,液化气灶也高效便捷。但怎么也比不原有的单眼灶。那时,使用液化气的人家不多,由厂里派大卡车去南通统一充气。尽管费用攀升不少,可心里高兴。从此,厨房间变得清洁干净,也不用我操什么心。随着时间推移,液化气使用普及了,充气更方便,只是气价浮动不稳,我就买了电饭锅,后来有了电磁炉,又买微波炉、电热水壶和电热水器。这样转移费用后也很管用,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从酒精炉、煤油灶、煤饼炉、柴火灶、液化灶到天然气灶,每次变化因亲历所为而历历在目,我们从最家常的灶具上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有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