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挑出农垦传奇
2022-06-17 09:14:31 阅读数:1487

沈惠忠

围垦造田,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招股集资方式成立的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是著名实业家张謇实业救国的一大壮举。通海荒滩垦牧的奏折获朝廷准许后,通海垦牧公司即于1901年开始规划定界,围圩筑堤,蓄淡泻卤,种草疏土。

通海垦牧公司发祥地——启东地域,系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成陆前数度涨坍。旧社会贫穷落后,海岸泥堤难以抵御风潮侵袭,灾情不断;咸潮倒灌,芦蒿遍野。要使茫茫荒滩成为丰收田园,关键在于构筑坚固堤岸,将腥风浊浪挡在堤外;疏通内圩河渠,确保排灌通畅。创业伊始,困难重重,“建设工作,运入一物,陆行无路也,必自为路;舟行无河也,必自为河。”而南黄海涂滩大多是淤泥,车马难以运行载物。通海垦牧公司挑泥筑岸、挖渠造田,都是以“铁锹+扁担”的原始作业方式完成的。偌大工程,全靠青壮年劳力肩挑担运,宛如燕子衔泥。加上当初还没有混凝土,新筑的泥堤经受不起冲击,一旦决口坍塌,几多血汗顷刻泡汤。然而,为了开拓疆土,垦区先民们饮风餐露,不畏艰险,屡破屡修,矢志不渝。

挑泥筑岸时,一个人挥锹掘泥,几人挑担运泥,配成搭档。也有两面手,自己掘自己挑。掘泥自然要比挑泥省力,但锹把式得有一手真功夫:两锹落地一块泥,光滑方正,大小匀称,脚下还得平整干净(当年通海垦民大多是自掘自挑的能手)。倘若没此掘泥本领,只得与扁担、泥络为伴。

要想挑泥省力,必须备有一支硬度适中、木质柔韧、稍带弧度的扁担。过硬容易折断,过软不担份量,过直缺乏弹性。沙地不产毛竹,大多以桑树和槐树为制作扁担的原材。乡下人家宅沟沿,都要栽上几株桑槐,虽长得极慢,然质地上乘。桑槐生长期间,还得人为矫正树干伸展方向,确保形成自然弧度。

据粗略统计,通海垦牧公司“十年间共修大堤12739丈、石堤260丈、里堤21384丈、格堤8624丈、干渠21752丈、支渠8002丈、外河4572丈。”这么多土方,堆积起来便是一座大山!垦牧先民们硬是用一副泥担,寒来暑往,夜以继日,挑出了一段烂泥变黄金的农垦传奇。

张謇及其垦牧先驱们经天纬地,开辟洪荒;缕缕心血,贯以十年,通海垦区总面积近12万亩!昔日荒滩壅涂华丽蝶变,不久便成了一方生机勃发的新兴热土。难怪张状元欣慰不已,在垦牧公司总部望稼楼上提笔蘸墨,写下名句“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

通海垦牧公司旗开得胜,踌躇满志的张謇又在跨南通、如皋、东台、盐城、阜宁、涟水等县,绵延六百多里的冲积平原上,掀起了苏北沿海地区筹办农垦公司的热潮,先后创办的大小垦殖公司,包括大有晋、大豫、大赉、大丰、大祐、大纲、华成、阜余等40余家。而这些公司的崛起,与启东沙地圩田一样,几乎都以肩挑担运的原始作业方式,完成了一系列艰巨而又辉煌的拓荒工程。一锹锹掘啊掘,掘出了荒滩野荡万顷良田;一担担挑啊挑,挑来了一方百姓生存的希望!

沿海民众将开河、挖渠、修堤、筑岸这类动锹动担、苦极累极却颇具悲壮色彩的农活,统称为“挑泥筑岸”。说实话,种田人最辛苦的有两大农活:抢收抢种,挑泥筑岸。相较之下,挑泥筑岸更加辛苦。难怪有句顺口溜:“不怕早战夜战,就怕挑泥筑岸。”

1965年2月中旬,春节刚过,北风料峭,寒意袭人。启东民工打响了“黄海围垦”硬仗:筑起百里大堤挡风潮,誓叫万亩海滩变良田!

通海垦牧公司半个世纪前修筑的捍海大堤,早已断垣残埂,枯草朝天。围垦工地,就在残堤之外广袤无垠的黄海滩涂。当初已经有了柴油抽水机,此外再无其他机械设备,挑泥筑岸仍靠“铁锹+扁担”。肩拱手拉,半天不到,劳作的人早已腰酸腿疼,关节散架。赤脚踩进冰水,寒气钻心,加上淤泥没膝,肩压近百斤泥担,还能迈开脚步?挑泥,成了“拖”泥:一条腿先挪前半步,站稳,双臂将泥筐拖前半尺;另一条腿再挪前半步,再将泥筐拖前半尺……有的人穿了件厚棉衣,汗透了也不敢脱,垫上一层棉絮,“半生不熟”的肩胛皮总能好受些。

一路足印碎,四面风来寒。备尝千辛万苦,当年通海垦牧公司外堤之外的黄海滩涂,矗起一座巍巍壮观的百里新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们,循着垦牧先民的呼唤,凭一副肩膀一双脚板,“拖”走了一段倥偬岁月,“拖”出了千顷良田——从启东版图上冒出来的兴垦人民公社。

改革开放,给泱泱农业大国增添了活力和生机,中国农村发生了颠覆性巨变。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挑泥筑岸之类农活仍在延续,但农民们已彻底告别了铁锹、扁担和独轮车,再也见不到万头攒动、号子震天、肩挑担运、气势恢宏的劳动场景了。抓斗式挖掘机一伸臂就抓起一个两个土方,推土机往前一使劲就拱起一座小山,满载的农用卡车在乡村大道欢快奔驰。乡间大小河道疏通,也用上电动泥浆泵,三人一伙便可作业,能抵上百民工。机械化作业,再繁重复杂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也应付自如,举重若轻,令人惊叹!抵御海潮冲击的岩体结构海堤护坡,坚如磐石;海岸线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分外雄伟壮丽。

谁也不会想到,当年的扁担大王锹把式,也有失却用武之地的一天,现在只能惊羡地退到沟角田边,连声赞叹;谁也不会想到,冬闲时节农民能歇下来,串门晒太阳,真正得以休养生息;谁也不会想到,农村青壮年能远离泥担子,潇洒地走向“诗和远方”。真得感谢张状元及其拓荒年代的垦牧先驱们,用一副泥担子,挑尽了沙地农家世代承袭的苦难命运!

春来秋去弹指间,已见日月换新天。挑泥筑岸作为一个时代的农垦壮举,连同海边人家祖祖辈辈遭受的磨难,化作一抹苦涩而又温馨的记忆。令人欣慰的是,一代又一代沙地人传承垦牧先驱开疆拓土的“扁担精神”,敬天惜物,踔厉笃行,续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