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端阳节
2022-06-02 09:33:38 阅读数:881

施正辉

壬寅年四月底,特地询问年已八十三的老母亲,五月初五需要什么东西吗?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马上要到端阳节了。我不需要什么,几个亲眷送来粽子,冰箱里还有靠十只呢。”

在母亲看来,粽子是时令点心,吃了粽子,标志着又跨过一道人生坎儿,收获一种幸福感;假如没有吃上粽子,那就缺了过节的仪式感,生活显得乏味、没趣、逼仄、失落与无望。

与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母亲是个深烙时代印记的老文盲,但不失为一个能干人,持家女功样样都会,裹粽子自然不逊他人。记忆中,过端阳,母亲一定要裹粽子的。从芦叶采摘、清洗、煮浸到糯米、赤豆、枣子等选择配伍,再到将粽子煮熟,整套流程母亲可以独立顺利操作。母亲以穿扎二法裹成的三角粽或四角粽,咸甜皆有、可口宜人;除了一家人享用,有时还送给亲戚品尝。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对粽子的释义是这样的:食品,用竹叶或苇叶等把糯米包住,扎成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煮熟后食用。我国民间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当然,除了糯米,还可以添加蛋黄、鲜肉、枣子、红豆等佐料。由此可见,少了糯米这一核心,就不能为粽了。而我家还有一种利用特殊食材裹的“粽子”,必定超出常人所料,那就是“干面粽子”。似乎有一年,为了裹粽子之事,父母亲之间发生了某些不愉快,父亲发誓从此不再吃糯米粽子。母亲于次年起就专门裹几只以面粉为食材的“粽子”专供父亲食用,父亲也就心照不宣、心安理得地独享。我曾经试问个中缘由,母亲嗔笑着说:“问你爸去。”于是,答案永远成了谜,而父母之间的谅解与爱意也通过“干面粽子”得以呈现。

十年前,有一次在高速公路服务区买了嘉兴五芳斋粽子充饥,想起母亲没有吃过此类客粽,就买了几只肉粽、豆沙粽带给母亲尝尝。母亲非常惊讶,裹粽子还有专门的工厂,粽子常年有得卖;包粽子的叶子不是用芦叶,而是其他叶子。嘉兴粽子是“粽子之王”,有“东方快餐”之称,对母亲而言也算是多了一种口味,涨了一点知识。母亲始终认为,还是自己用芦叶裹的粽子最好吃,有家乡味和亲人情。

曾经请母亲到饭店用餐,上的点心是一道迷你型的三角锥体微粽,高度约摸5厘米,匀称、精巧、玲珑、耐看。母亲对此称奇不已,轻轻掀开芦叶,蘸点白糖,小口细嚼慢咽,很是享受。估计,母亲吃进去的是粽子,品出来的是幸福。

母亲曾说过,80多年中不是每年端阳都有粽子吃。饥寒交迫的童年、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等特殊年份,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事了,哪有非得吃粽子的奢望。再说,本地不种糯米稻,也让吃粽子增加了一层难度。为了谋生,年少的她去上海做帮佣,吃饭都上不了台面,哪还有吃粽子的份儿。说起没有粽子吃的陈年往事,母亲倒不是喊穷叫苦,而是将今比昔,满心满口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生活的赞美与珍惜。母亲常说:“哪里想得着日子越过越好,好到现在这种程度。就拿吃粽子来说,非但端阳节吃得着,粽子存放在冰箱里,想吃随时有得吃。”

约莫75岁之后,母亲就不再裹粽子了,主要原因是年龄比她小得多的同辈或晚辈亲戚未到端阳节就裹了粽子送给她。人情世故,礼尚往来,当年母亲送出去的粽子,现在每年都回赠到不少。特别是当年不求回报的付出,如今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种满足就显得更为饱满与甘甜了,怪不得母亲越活越滋润哦。

小时候,到了端阳节,母亲拿点东西洒在屋里靠墙四周、壁角旮旯,却不晓得是什么神物,后来才知道是雄黄粉,有驱蛇虫之效。好像做此事时有点神秘,默言而为,避免失灵。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改善,此法渐渐弃用。至于雄黄泡酒喝或涂画身手、写“王”于前额、佩戴香袋等情形,在我的大脑里实在找不出点滴记忆。

过端阳节,将香芪(艾草)成把放在窗口、挂在门口或插在屋顶芦箯上,那也是母亲过端阳节的必做功课。据说,具有驱邪神功。时至今日,我虽然住在市区的套房里,但是,还是或自切或索要或购买,弄几根香芪放在进户门口,闻其香、见其状、盼其效,则神定而心安。每有此举,总会想起同母亲一起过的端阳节。

各地过端阳节,习俗细节有别、做法不一,何况随着时代变迁,习俗内容及仪式也得与时俱进,只将精华部分保留,以赓续延世。母亲给予我的是独家的端阳记忆,没有对错之分,唯有传承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