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阿林
2022-05-27 09:25:10 阅读数:956

赵国庆

4月22日,我给朋友老徐找《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概览》丛书,想起阿林,书中阿林的《吕四渔号黄海飞歌》专访配图是我拍摄的。2017年采访时,我承诺丛书出版后,一定给他送一套,可至今还未兑现。

世上的事就有这么巧。两天后,战友老朱传来消息,阿林夫妇21日在无锡遭遇车祸,双双走了。我一时之间无法接受。

我与阿林相识整整30年。30年前,我在南通驻军海防三团担任政治处主任,一次在启东吕四海防营蹲点,恰逢星期天,教导员老朱把我带到阿林家做客。老朱说,阿林是镇文化站站长,与他是多年的好朋友。

傍晚,我们来到海边的阿林家。跨进门槛,便见到一位脸庞白皙、眉毛浓密、五官俊俏,而身材却不足一米五的驼背男子。一见面,阿林就幽默地来了一句:“我礼节礼貌比较重,见人就鞠躬。”他解释道,年轻时患上严重的脊柱增生,一次演出搭舞台,又被木头砸断了肋骨,成了驼背人。一句玩笑话,让我们之间没了距离。

晚餐自然离不开酒,喝完白酒,阿林硬要我尝尝海边人家自酿的米酒。喝着喝着,微醺的他,突然站起身来,放声唱起了渔家号子。号子声飘出,惊动了左邻右舍,屋里陆续走进几个赤脚大汉,都是阿林的父辈,他们招呼没打,就跟着阿林一起高歌起来,接潮、起锚、拉网、扛鱼等作业号子,此起彼伏,让我如醉如痴,置身其中,仿佛也成了海边人。打那起,只要去吕四,我总是忘不了打听阿林的消息,或相约一起聊天、喝酒。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调回南通军分区机关从事宣传工作,每次与阿林通电话,他总会提供一些双拥和军民共建的素材或线索,他自然也成了我所关注的拥军对象。

那几年,地方文化拥军活动方兴未艾,阿林带着文化站的20名业余演员走进海防营,从与战士们一起合演文艺节目,发展成军民演出队,从军营演到渔村,从港口唱到县城,被渔民们誉为“黄海前哨的‘乌兰牧骑’”。好一个文化拥军的典型!1997年秋,我专程采访了阿林。不久,我的长篇人物通讯《拥军歌王夏阿林》,被《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服务导报》以及《南通日报》等军内外报刊刊登。

我与南通文艺界朋友谈及阿林,几乎无人不知,阿林早就是当地文艺界的一个大名人。外地来了客人,他喜欢在家中用米酒和渔家号子待客。他先后收集了200多首渔家号子,将包括他父亲在内的6个父辈召集起来,将一曲曲渔号唱响码头、港口,唱到了北京的大舞台,1996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4年起,他和他的6个父辈,先后走进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民歌盛典》和《全国魅力城市展示》等栏目,获得全国民歌大赛金奖、全国渔歌(号子)大赛金奖等一系列桂冠,并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一年夏天,由南通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报社承办的“濠滨夏夜”演出在环西文化广场举行,已转业到南通日报社的我,负责与阿林联系表演事项,当时阿林带着儿子在无锡打工,接到请求后二话没说,按时领着父辈们赶到南通无偿表演。

2017年,我所在的市老科协宣传文化分会承接编撰《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概览》丛书,阿林的渔家号子排在其中,我自告奋勇揽下了他的照片拍摄任务。采访拍摄那天,在无锡与儿子一起生活的阿林夫妇,特地赶了回来。好多年没见面,夫妇俩领着我在海边转了又转,临走时还硬是送给我一包鳗鱼干,说是尝着海鲜,会想着海边、想着他们。

这些年来,阿林常给我打电话叙旧,去年10月的一天,我坐在开往内蒙古的列车上,晚上10点多接到他的电话,说了半天,我也没弄清他究竟想说什么,末了,他说了一句“对不起,今晚酒多了”。我知道,他酒后想念老朋友了。

3月下旬,南通疫情汹涌而来,一个寂静的夜晚,阿林来电,询问家乡疫情态势,嘱咐我和家人多保重。挂电话前,他郑重申明:“今晚没喝酒。”

我原打算疫情散后,带家人一起去江南看望阿林,顺便给他带一套非遗丛书。阿林意外离世,这一计划彻底落空。

阿林走了,他的歌声永远留在了天边,回荡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