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农村娃的“绿茵梦”
时间:2025-07-14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顾晓晓 袁竞 汤钦云

当“苏超”热浪席卷这个夏天,点燃全民足球激情之时,海工小学的足球场上,51岁的盛锦浩教练正带着一群孩子挥汗如雨。

32年深耕足球教育,盛锦浩在乡村校园的绿茵场上默默垒砌着足球的根基,孩子们在球场上的汗水与拼搏,与“苏超”的火爆交相辉映,共同彰显着这座江海小城对足球的热爱。

绿茵场上的滚烫理想

7月的海工小学操场,暑气蒸腾。“球别垫太高!”“跑动幅度再大点!”下午2点半的烈日下,盛锦浩的指令穿透热浪。20多个孩子小脸晒得通红,汗水浸湿了球衣,却掩盖不住他们的快乐。即使在暑假,这片绿茵场也是他们割舍不下的乐园。

40多名队员,横跨一年级到六年级,组成了海工小学这支充满韧劲的球队。六年级的施昆辰告诉记者:“一开始是暑假在家闲着被妈妈送来踢球,没想到踢着踢着,信心、耐心都练出来了。赢球的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在7月6日至7日结束的2025年南通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组)中,这群孩子刚经历一场硬仗。尽管没有优越的训练条件和豪华的师资阵容,他们仍凭借扎实的实力和顽强的毅力,捧回了男子组季军和女子组亚军的奖杯。

尽管已到暑假,他们仍在为即将到来的南通市运动会、夏令营等紧张备战。而在一旁指导的盛锦浩,连续的训练和比赛让他的眼中布满疲惫的红血丝,无声诉说着长期超负荷工作留下的印记。

三十二载乡村足球路

1994年,刚从师范毕业的盛锦浩,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回到家乡启东,成为东海初级中学的一名体育老师。彼时的乡村学校,足球土壤略显“贫瘠”。但年轻的他仍毫不犹豫地扛起了组建、训练足球队的责任。

简陋的场地,有限的器材,都无法阻挡他和孩子们对足球的纯粹追求。十年磨一剑,从1999年到2008年,他带领东海初级中学男子足球队创造了惊人的启东市初中生足球赛“十连冠”纪录。

随着学校的撤并,他先后在希士初级中学、和合小学任教。2019年,他来到海工小学,并着手组建足球队。“只要是对足球感兴趣的孩子,我都会把他们吸纳进足球队。”盛锦浩解释,乡村小学生源少,外地学生比例高,足球基础更显薄弱。然而,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建队仅1年,海工小学就成功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块沉甸甸的牌子,是对他和孩子们不懈努力的最高肯定。

深知自己非专业球员出身,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专业的指导,盛锦浩频繁参加各类教练员培训,现在已是中国足协D级教练员、亚足联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他的专业能力也获得了广泛认可:江苏省校园足球先进教练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训练营”南通营特聘教练……这些荣誉背后,是无尽的付出。

没有“掐尖”的资本,唯有“有教无类”的坚持。盛锦浩的时间表里几乎没有“休息”二字。从清晨到傍晚,再到周末和寒暑假,训练和比赛从不间断,因此他常常无法兼顾家庭。“很多球员,尤其是六年级的,都坚持了很多年。甚至是零下5度的冬天,孩子们都咬牙训练,我必须陪着他们共同进步。”盛锦浩的眼神里有疲惫,但更多是满足和坚定。

“苏超”热浪下的启东足球

当“苏超”的热度持续走高,启东这座江海小城也沉浸其中,海工小学的足球氛围,是启东校园足球的一个缩影。盛锦浩32年的坚守,正是其中最有力的注脚。

“现在启东越来越重视校园足球队伍建设。”细数足球队的成绩,盛锦浩十分感谢学校领导、老师的鼎力支持——修建足球场、在操场装灯,为训练创造条件。同时,坚持每年举办两次校级足球联赛,这在启东校园内实属不易。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启东校园足球面临专业教练员短缺的困境,更缺少能长期坚持训练的孩子。“很多家长会认为足球训练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所以常常到高年级或者进入初中后,就让孩子放弃踢球。”盛锦浩惋惜地说。

但盛锦浩和孩子们也用行动证明着足球与学习的平衡之道。六年级的宋浩楠、吴光灏,在前几天的比赛中分别贡献了6个和3个进球,在小升初考试中也都取得了“3优”的好成绩,是名副其实的“双优生”。“足球训练锻炼了我们的身体,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让我们学会坚持不懈。”吴光灏说。宋浩楠则分享了足球对他精神世界的滋养:“有时候学习遇到困难,我就去看两场经典的足球赛,获得坚持下去的力量。”

至今,盛锦浩已输送多名球员进入省队、市队,如入选国家集训营的崇川女足队员、国家一级运动员叶子菡等。他们正沿着这条由无数基层教练和热爱足球的孩子们共同铺就的道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展望未来,“苏超”的热度无疑为启东足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盛锦浩告诉记者:“足球运动的发展基础还是在校园。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会涌现更多有天赋的孩子。”

哨音在海工小学的操场上又一次响起,盛锦浩的身影依然挺立。三十二载春秋,他守望的不仅是一片绿茵场,更是无数乡村孩子关于足球的梦想与可能。那些晒红的脸庞、奔跑的身影,正默默书写着中国足球最朴素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