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风揽光”蓄能绿色未来
时间:2025-07-03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茅晨华

7月1日,在江苏海四达集团技术中心,工程师们又一次围绕新一代电网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研讨。谁能想到,这家新能源领军企业的前身,竟是1969年成立的启东化肥厂?从早期的化工积累,到深耕新能源制造,再到综合能源服务商,海四达的转型之路,恰是我市新能源产业从萌芽到燎原的生动缩影。

1992年,当“新能源”概念尚未普及之际,海四达率先跨入电池领域,成立了海四达化学电源公司,是国内最早布局二次电池的企业之一;2005年,企业实施战略搬迁,改造原有装置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2010年成为关键转折点。这一年,启东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新能源产业园,政策东风让海四达迎来爆发式增长。如今,海四达积极发展能源管理服务和充电运营等新业务,成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提升绿色低碳形象的关键利器,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海四达的发展壮大,既源于自身努力,也得益于我市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近年来,我市紧抓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主动策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和突破口,已集聚广汇能源、亿纬林洋、中集太平洋海工等行业领军企业,形成光伏、风电、储能三大核心赛道,高质高效、集群集约的新能源产业体系蔚然成势,成为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年以来,我市共签约注册5个新能源项目,总投资约29亿元,其中外资3000万美元。

今年1~4月,我市新能源产业开局良好,全市50家新能源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应税销售68.8亿元,彰显出产业集群的蓬勃活力。这些企业高度集聚于启东经济开发区、海工园、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平台,依托园区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政策优势,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

其中,启东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市的“课代表”,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效应尤为明显。以园区内企业沃太新能源为例,其核心产品磷酸铁锂电池来自仅1.5公里外的亿纬林洋,生产所需的钣金件由3公里外的爱普汽车提供,控制芯片由本地的捷捷微电、吉莱微电供应,甚至所需的集装箱在市内就能找到供应企业。这种“隔墙供应”的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还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该区新能源产业应税销售达144.14亿元,以超四成的占比,成为园区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核心支柱。

我市拥有丰富的沿海风能资源,海上风电产业是我市新能源布局的重要一极。在近海海域,百米高的白色风机迎风转动,叶片划破海风发出低沉轰鸣,这是我市海上风电的“能量动脉”。一季度,这片风机矩阵已输送绿电6.03亿千瓦时,日均发电量可满足3.58万户家庭月用电需求,相当于年减碳49.9万吨。

从储能车间“隔墙协作”的智慧生态,到风机矩阵向深海挺进,再到光伏板在潮间带铺展,我市串“珠”成“链”的新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风电以海洋装备产业为核心,形成了以中远海运海工、泰胜蓝岛、润邦等企业为代表的风电安装船、风电安装平台、风电装备、塔筒等产业;光伏形成了以罗源、三信等为代表的光伏组件、流延膜等产业;储能领域以亿纬林洋、易事特、海四达等企业为代表,涵盖储能集装箱生产、储能系统、电池生产、下游应用等产业领域;核电形成了以江苏神通为代表的核电阀门产业。

启东的雄心不止于此。 当下,我市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新能源产业赛道上加速前行,以全领域、全链条、全周期的精准服务,推动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这座滨江临海的城市,正向着长三角绿色综合能源产业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