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启东人
时间:2018-03-19 A+   A- 举报

开栏的话

1928年3月1日,启东设县分治。90年白驹过隙,东疆大地,万象更新。90年风云变幻,尘封在卷帙浩繁的档案中,留存于亲历者的脑海中。在庆祝启东设县分治90周年之际,我们抚今追昔,感谢和铭记那些创造了启东崭新历史的人,回溯和纪念那些创新了启东发展轨迹的事,并将其斗志、精神、理想薪火相传。本报今起推出“第一启东”专栏,择要回眸启东设县分治90年来的90件大事,并作延伸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范存娟

【历史档案】

1928年3月1日,经过18年斗争,崇明外沙(今启东市南部)终获与崇明分县设治胜利,启东县宣告正式成立,同盟会会员袁希洛任启东县首任县长。

历史上,启东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南部为新涨的沙地,史称外沙,1928年分治前属崇明县。1910年,崇明外沙即提出与崇分治要求,但遭崇明豪绅地主反对。1928年1月27日,民国江苏省政府第28次会议决议:崇明外沙“应即设县分治”,“以地居江北大陆之极东,东海之滨,接涨无已”,定县名为“启东”。2月10日,国民政府召开国府委员会议,同意启东设县。启东建县时面积为650平方公里,人口30余万人,下辖10乡。

【记者追踪】

3月12日,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这是1928年启东设立县治时的政府所在地,当年的刀光剑影、硝烟烽火早已沉入历史深处,化作现实的养分,呈现眼前的已是一世安然。

90年了,哪里能寻觅当年的印迹?在市档案局副局长王建华的指点下,记者来到市民广场东侧,见到了至今留存于世的设县石碑。

当年,为纪念设立县治,首任县长袁希洛撰文立碑,碑文写尽了设立县治的不易。如今,岁月洗礼下的石碑尽显沧桑,汉白玉碑体记载的碑文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但其承载的那一段历史,值得全启东人铭记。

设立县治不易,珍藏于市档案馆的5本《启东设治汇牍》,有着十分详实的记录。

翻阅这些泛黄的、透着那个年代气味的纸张,一个个人、一件件事,跃然纸上,连成一幅启东各界人士团结一致,上下请愿,南北奔走,竭力呼吁的生动画卷。

当年,外沙与内沙江面横断,交通阻碍,行政司法,多有隔阂,人民感受痛苦,无可排除,而内外沙面积财力,均可独立为治。为此,众多人士数十次赴北京、南京、上海、苏州、镇江、崇明交涉,前后发函电、呈文200多件,积稿盈尺,计30余万字,外沙分治道路艰辛。

但曲折再多,历史前进的车轮无法阻挡。1928年3月1日,经过18年斗争,崇明外沙(今启东市南部)终获与崇明分县设治胜利,启东县宣告正式成立。

从此,我们有了个共同的名字:启东人。

【相关链接】

启东首任县长袁希洛,原名俶畲,字素民,江苏宝山人,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是清代末期的秀才,曾就读于上海龙门书院,后去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东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全国解放后,陈毅同志聘请袁希洛为上海市政府参事处参事,他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曾写信给毛主席提建议,毛主席亲笔复信,后袁希洛上北京,毛主席接见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