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鲁十五”同学发来的消息说:鲁院老院长雷抒雁老师于凌晨1点31分走了。瞬间,感觉这是东方的财神与西方的情人节伙起来给中国文坛开的一个不负责任的玩笑。一个优秀诗人的离去,有时比太空中一颗恒星被黑洞吞噬,更让人震惊和怀念。
一个优秀的诗人悄悄地走了,他留给一群人以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2011年3月9日,作为鲁迅文学院编号740号的第十五届高级作家班的学员,我有幸聆听雷抒雁老师题为《诗歌与诗人》的讲座。1995年到2004年,他曾为鲁迅文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因此他的开场白很特别,他说,你们是鲁院的骄傲,鲁院也是你们的骄傲,到这里来,打破原来的空间,建立自己的创造体系,将自己的文学与世界的每一个部位沟通起来,在内心保持时刻与生活发生一触即发的创作状态;到鲁院来,不是为量而来,而是质,与其花大量的时间来写七个八个作品,不如好好把一个作品写好。这是一节诗歌课,谈的却是整个文学,对创作不同体裁的作家来说都有深刻的教益。他还说:“宏大的叙事,必须有丰富完美的细节支撑;严丝合缝的叙述,应有宏大的思想做关照。”两个小时的课程,雷老师从诗歌谈到整个文学,从创作的行动准备谈到思想准备,谈到量和质,谈到什么样的强大才算作家的强大,等等。这是我们上鲁院后的第三堂课。他的许多观点,虽然我们也零零星星地思考过,但一经他系统提出来,就成了一块含磷的火柴皮,瞬时,一根根火柴被划燃,燃烧,照亮。这是我们来鲁院的目的。
这是位值得尊敬的诗人,他曾给予一代人勇气和清醒。1979年6月7日,雷老师读了“文革”期间被残酷杀害的张志新烈士的事迹,不可名状的愤懑像野兽一样在胸口冲撞,使他彻夜难眠。他在2009年写的《“小草”当年怎样歌唱》一文中说:“人们的情绪在波动,隐隐约约感到一些东西在闪烁,还把握不准……关了灯,却难以入睡,总是看到一个可怕的刑场,一摊紫血,一片青草。耳边能听到枪声,凄厉的枪声!回想那些年代,真想同天地一哭!写!爬起来,打开灯,铺展纸,正是6月8日凌晨1时。风说:‘忘记她吧!’一开了头,便收不住笔。”
这首诗甫一发表,立即在文坛上引起轰动,成为雷老师的重要代表作。这首诗用澎湃激昂、铿锵有力的词句,对那种昏睡的生活、愚昧的日子进行揭露和深思。评论家认为,这首诗和巴金的《随想录》,是对那个时代最真诚的反思和忏悔,也是新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篇。1979年,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刚刚终止动乱三年,极左的思想余孽还没有完全消除,诗人已以其勇敢和坚定的信心,发出了清醒的呐喊。是他,成就了这首诗;是这首诗,开启了一个时代。
2011年5月20日,“向经典——鲁十五诗歌之夜”朗诵会上,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朗诵艺术团汪葆明、王永利和鲁十五20名学员,集体朗诵了雷老师的《小草在歌唱》,这首诗歌将整个朗诵推向高潮。在筹备这次朗诵会的时候,筹备组一致同意朗诵这首经典诗歌,因为这首诗歌符合鲁迅文学院“继承、创新、担当、超越”的鲁院精神。继承、创新是每一个作家必须经历的坎儿,也是每一个作家必须具有的本领。而“担当”不一定每一个作家都具有,有的是从来没有、有的是故意没有,有的是坚决不允许自己有。当我们朗诵完毕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中国作协书记处的领导、主席团的部分老师和中宣部文艺处的领导都起立鼓掌。朗诵会结束,雷老师与参与朗诵的作家合影留念,也受邀跟其他同学合影留念。他戴着浅沿儿的灰帽子,面容清瘦,精神很好,很健谈,很热情,思维非常敏捷。据说他于2003年做完直肠癌手术后,生活便进入一种“不凑热闹”的状态,官方活动,能不参加的就不参加;但对于青年作家组织的活动或者学生们的活动,他都热情到场,给大家别无替代的关心和鼓励。那一天,参加朗诵的作家们都穿着从前门西大街买来的海魂衫,很精神,很有味道,雷老师快乐地站在我们中间,竟成了永远的回忆。
在经历过死亡的人身上,死亡是早被看透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悲痛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再认识。雷老师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具有“正能量”性质的勇气和力量。作为他的学生,请允许我再次朗诵《小草在歌唱》里的诗句送别他:“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在这春意微熏的季节,每一个词语都像旷野的小草,装点自然的颜色,指引着季节的航向。 李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