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吕四沿海一带过年的酒桌上和喜庆的宴席上,有一个规矩叫“鱼到酒止”。据传,这习俗与一个《专诸刺僚》的历史故事有关。
据传,公子光利用勇士专诸刺杀吴王僚以夺权。由于公子光十分尊重专诸的人格,以礼相待,并承诺会照顾他家以后的家庭生活,所以专诸才毅然允诺公子光去刺杀吴王僚。他没有君王神圣的敬畏观念,只认一理:知恩图报,并且以死相报。
专诸得悉吴王僚贪吃炙鱼,便在太湖畔拜太和公为师,学做厨师,学艺3个月,终于把炙鱼手艺学成。太和公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厨,精通制作各种以水产品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尤得吴王僚的喜爱。吴王僚来参加公子光的家宴时,专诸置短剑于烤好的鱼腹内,借上菜之时靠近吴王僚,当场刺死了吴王僚,专诸自己也被吴王卫队乱刀杀死。一时间吴国国民谈鱼色变,对厨师的信任度也有所下降。太和公的超凡手艺,竟被用于宫廷之乱,这恐怕连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而公子光顺利收拾局面后,对自己阴谋刺僚夺权之举仍心有余悸,便再也不敢品尝厨师做的整条炙鱼了,而下令厨师将鱼切成块状烧成烩鱼。
自古“无鱼不成宴席”,宴席上的鱼也不能切断,讲究有头有尾。 后民间逐渐形成了一个规矩,宴席上宾客酒酣之时上最后一道大菜——整鱼,厨师传菜时并要高声提醒主、客,“鱼到”,厨师退避,酒席进入尾声,吃不吃鱼,全由主家安排。慢慢地这个习俗就流传开来,并赋予了另一种吉庆祥和的潜在意念,“鱼”与“余”谐音,含有“用之不尽、食之不完、餐餐有鱼(余),年年有鱼 (余)”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