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诈,离不开群防群治
2023-11-22 09:52:26 阅读数:2118

前段时间,华语电影《孤注一掷》《鹦鹉杀》陆续上映,取材自真实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引发人们对如何防范电诈的热议。提起电诈受骗,人们往往先想到老年人,而年轻人总以为自己足够聪明不会被骗。事实上,年轻人每天花费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的时间是最多的,接触到诈骗信息的可能性更高。根据我市电诈案件被骗人群分析,被骗者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人。再加上新型电诈犯罪手段更迭,不法分子能够对不特定人群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这跟传统犯罪相比,迷惑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令人防不胜防。

打防结合,已成为各方共识。全省打击治理电诈犯罪“百日行动”后,南通市持续保持对电诈犯罪的严打严防态势。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共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的反电诈机制,在源头治理、行业治理上下功夫。应加强对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银行、支付机构等相关行业的监管,加强新业务涉诈风险安全评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斩断电诈犯罪的技术支撑、通信通联、洗钱等各个犯罪链条,全方位筑牢反电诈法治防火墙。

不法分子会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话术谋取受害者信任,比如近年来求职季电诈案件增多。诈骗集团将目光瞄准年轻的求职者,精心设下陷阱,引诱他们去做一份“看起来很美”的工作。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应对在校大学生发布《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帮助大学生增强识骗防骗能力,将“平安校园反诈中心”“反电诈教室”搬进高校,常态化开展反电诈宣传;另一方面网络招聘平台应甄别招聘信息,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日前,国家反诈中心推出《2023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为公众防范提供了参考指南。有关部门一直在引导群众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增强防范意识。积极宣传、广泛动员,必然至关重要。只是,除了扩大防电诈工作覆盖面外,还应引导群众保护好个人账户信息。有不法分子是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注册的手机卡和银行卡后实施犯罪行为。因此,宣传反电诈过程中,需要反复跟群众强调,妥善保管好个人身份证、银行卡等,不出借、出租个人银行账户,也要小心街头或网络上的调查问卷,尽量模糊个人真实信息。

电诈犯罪正从广撒网式的粗犷诈骗向精准化诈骗转型,只有上下联动、多管齐下,构建起全民反电诈的坚固防线,才能让电诈无处遁形,守牢群众的钱袋子。

南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