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玩具”上好“安全锁”
2023-09-18 14:58:23 阅读数:3488

开学季,一些主打科学启蒙的“科学玩具”受到家长关注。“培养创造力”“激发好奇心”“让孩子在玩中变聪明”……这些打着“科学教育”旗号的玩具产品,大多模仿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具或器材,以套装形式出售,操作和玩法多样,成为玩具市场的“新宠”。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引导孩子接触科学,有助于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纵观科学史,不少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在小时候便萌生对科学的热情,而引导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往往是一段与科学的不期而遇。借助“科学玩具”,孩子们能直观了解奇妙的科学世界,进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这点看,寓教于乐的“科学玩具”走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还应看到,由于部分产品涉及化学实验,“科学玩具”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过关,对安全性也应有更高要求。然而,据媒体报道,一些“科学玩具”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有的“科学玩具”为“三无”产品,安全性难以保障。再如,有的玩具使用了易燃材料,操作时要格外注意,需佩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设备,但商品操作手册和包装缺少醒目提示。为“科学玩具”上好“安全锁”,让“科学玩具”更安全,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与科学相遇。

必要的监管措施应跟上。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3年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重点关注玩具产品化学危害、物理危害、可燃性危害等问题。一些地方也陆续推出监管举措,整治清理了一批违法违规产品。进一步筑牢“科学玩具”的安全屏障,还可以通过增加抽查检测频次,建立“黑名单”制度等方式,防范劣质产品流向市场。各类销售商家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应强化责任,标识“科学玩具”包含的材料成分和含量、做好安全风险警示等,并及时下架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

完善安全标准不可少。目前,我国玩具安全标准主要依照2014版《玩具安全》系列国家标准来执行。但对于科学类玩具,由于没有专项规定,一些产品可能假借“科学”之名,以其他品类商品的名目逃避监管。因此,有必要完善相关细分标准,从源头严把市场准入关。家长选购此类玩具时,也应注意选择有规范认证的产品。

“科学玩具”受到家长们的青睐,一定程度反映了全社会对科学教育的旺盛需求。学校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广大中小学应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设一些科学实践课,满足孩子们接触科学的需求。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也应发挥作用,让孩子们在科普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科学素养,激发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全社会共同努力,定能更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呵护他们在科学天地里茁壮成长。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