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汉洲
在启东变迁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先民开疆辟土的每一个镜头,总是那么令人难忘。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70年代末,历经20多年的并港建闸工程,便是人们记忆深处的一次伟大壮举。
启东滨江临海,河网纵横交错。历史上洪、涝、旱、咸、坍、淤“六害”,给启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9年,43条河港通江入海,其中通江26条,入海17条。除蒿枝港外口尚存张謇建于1921年的七门闸外,皆为敞口。潮来汐往,进进出出,从不看人的脸色。每条河道,又自成体系。由于水利时兴时废,河港失浚,河床窄浅,导致相邻河道不通,内外不畅,水系紊乱,水患无穷。
肆虐的台风和暴烈的江潮海潮,认准了启东毫无遮拦、自由出入的河口港梢。江海岸线虽有江堤海堤,但潮水一旦任性发起脾气来,便一发不可收拾。
史料记载,1933年7月17日,强台风和江潮叠加,冲破江堤数十处,淹死上千人,堤岸旁积尸累累,漂没庐舍千余、灾民5万。1949年7月25日,过境的6号台风达11级,正面袭击启东,致江堤决口18处,港支堤决口458处,淹死280人,7700多亩秋禾、10000多间房屋被毁……
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启东县委县政府大兴水利,酝酿并港建闸,并于1953年4月向省政府递呈了“书面报告”。并港建闸事关一方平安,刻不容缓。
1953年8月,长江下游局组织专家赴启作并港建闸可行性调研。2个月后,省水利厅组织力量对三条港、吴仓港和中戤滧闸址地形及土质进行测量和钻探。12月,南通专员公署来启召开区乡干群座谈会,广泛听取并港建闸意见。
次年1月,根据省政府“同意启东县并港建闸”的批复,启东县并港建闸委员会成立,时任县委书记黄士敏、县长赵志良兼主任委员。
并港建闸工程浩大,举世瞩目。那一阵,启东县委县政府及其并港建闸委员会,会议一个接一个,讨论筹款办法、制定施工方案、组建工程总队。时至深夜,办公室也是灯火通明。
并港建闸分四期工程,加调整补充工程,历时24年。第一期工程,建三条港、吴仓港和中戤滧闸3座。1954年10月16日,并港建闸工程拉开帷幕。
并港建闸,由并港和建闸两部分组成。并港系建闸的配套工程。三条港闸配套工程包括:在丁仓港、岸头港、白港、五条港、永昌港、庙港、连兴港等12条港口堵口筑堤,与江堤连成一线。同时开工的三条港、吴仓港和中戤滧闸,发动江海、大兴、惠安、汇龙、南阳、三星、圩角、二滧等8个区乡民力2.43万人,完成土方227.7万立方米,建闸总投资58万元(国家投资16万元),由于当地百姓并港建闸心切,慷慨捐款,完成自筹经费近42万元,地方没向银行贷一分款。三条港闸于1955年6月28日竣工,历时256天,连春节也没歇工。
我家紧靠三条港,2万余民工中,有我时年41岁的父亲。回望当年并港建闸火热的劳动场面,我能找寻到父亲当年的身影,还有我父亲那“哼唷、哼唷”清脆的劳动号子。
并港建闸,从递呈报告,到完成所有调整补充工程,先后共建成大、中、小型水闸52座,其中通江、入海水闸26座,其余为内河通航、节制水闸。实现了全面控制泄洪,发挥了排涝、抗洪、蓄淡、拒淤的巨大功能,使原有3000多公里的江、海、河挡浪堤线,缩短为144.64公里,有效根除启东历史上长期遭遇的“六害”之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港建闸前的1949年,启东粮棉亩产只有20.5公斤、3公斤,到完成并港建闸后的1978年,启东粮棉亩产达310公斤和96.5公斤,创造了江海平原粮棉双高产、“金山银山一担挑”的神话。
1956年5月,宋庆龄副委员长为启东并港建闸题词:并港建闸向大自然进军,把几千年来被水土冲刷的面貌改变过来,奠定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1958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启东并港建闸的壮举赋诗一首:
农田水利,自古所重。
并港建闸,泽被启东。
引水抗旱,挡浪防洪。
长江下游,荦荦先锋。
郭老的这首诗,后刻于三和港和头兴港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