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要接地气
2020-08-17 09:29:34 阅读数:1979

近日,关注了几个单位的“三会一课”。有的支部书记用心上党课,讲课者“活”字开路,幽默诙谐,引经据典,讲得就像“染坊里吹笛子——有声有色”,听课者专心致志,掌声不断;而有的支部书记上党课,“念”字当头,表情严肃,字正腔圆,讲得如同“白开水一般——无滋无味”,听课者心不在焉,鲜有掌声。

笔者认为,要使基层党员从党课的“愿意听”或将之转化为“愿意信”“愿意行”,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必须不断创新党课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接好“地气”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喜闻乐见的党课激发基层党员的活力。

上党课是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制度,是强化党员党性观念和基本素质的重要措施。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如果讲课者肚里“没货”,对党员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心里“没谱儿”,手上“没几把刷子”,就当不好一个称职的“老师”。上不好党课,折射的是责任心不强、担当精神缺乏。没有认识到讲党课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破解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对党课质量效果的评估,把讲党课作为改进干部作风、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原则的“试金石”,讲课者要在“场外”多下功夫,强化问题意识,补齐能力“短板”,填补素质“空白”,从而促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端正态度,自觉把讲好党课作为一种基本素养落到实处。

基层党课要接地气,首先,上党课必须有党性,讲课者要注重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想、新论断,保证党课的“红色调”。要坚持取材于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体民意、知民需,看“民意”下药,视“民需”而讲,讲到党员干部的心里,激起思想共鸣,强化党课的针对性。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党史了解不多,就多看些党史方面的资料;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就抓住各种“登台亮相”的机会加强锻炼;授课技巧掌握不够,就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力争“上一个台阶”,提高党课的实效性。再次,要以“特色课堂”吸引基层党员,让他们愿学真信活用。要结合基层实际,通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让基层党员在“支部党日”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定期上好党课。要利用农民的闲暇时间,在找得到人、腾得出时间的“关节点”上好农村党员党课。要通过“形式精准化”,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需而异地进行分类施教,从工作、生活实践中挖掘鲜活素材,把党课讲实讲透,避免“空对空”。只有讲课者的功夫到家了,党课才能成为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的窗口,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大餐”。

张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