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唬”本字与民俗
2018-05-25 09:06:02 来源:启东日报数字报 阅读数:2619

徐乃为

电脑网络中有《启东方言集锦》之类的方言资料,列第一条的是“哈特唬”,后边有释义:意思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还在那边吹。此是记音词,作为地道的启东人,本人自然知道此词的读音与含义,自是心有意会而又忍俊不禁。

方言词,可用方言记音与普通话记音,此普通话记音。启东人都知道,打头的“哈”的本字是“吓”,方言读音是入声字,普通话中入声音已消失,无从记音;又怕方言外朋友读普通话音“xia”;因此用近似音“哈(ha)”作记音。启东话中“吓”与上海话读音同,《上海话大辞典》记作hak,k表示入声。“唬”字,是写手从“吓唬”一词联想而来。其实,此词可记作“吓特火”,意思是“吓特魂”,让我们列出此词的变形与其他用法,并说出一段民间风俗。

1.伊这毛病,糊里糊涂的,像“吓特火(唬,即魂)”的样子。

2.你大呼小叫的,把我“火(唬,即魂)”也吓特了。

3.昨天夜里,伊屋里帮伊“叫火(唬,即魂)”个。

4.你喊(hái)来像“叫火(唬,即魂)”,把人都吓煞特了。

这四句里边筛选出两个关键词“吓特火”,与“叫火”。这两词语是相关的。

“吓特火”是一种病状,本指受到极大的惊吓而“丧魂落魄”的病状;也指精神迷糊、魂不守舍的状态。“叫火”,就是招回他丧落了的“魂魄”。这“叫火”,其实就是“叫魂”,也就是“招魂”;“叫火”与“叫魂”、“招魂”同义,以下是《古代汉语大辞典》对“招魂”的解释:

一、招死者之魂。《仪礼·士丧礼》“复者一人”郑玄注:“复者,有司招魂复魄也。”(《长恨歌》描写有唐玄宗招杨贵妃死后魂之事。)二、招生者之魂。《楚辞》有《招魂》篇,汉王逸《题解》:“《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五“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仇兆鳌引《楚辞》朱熹注:“古人招魂之礼,不专施于死者。公诗如‘剪纸招我魂’,‘老魂招不得’,‘南方实有未招魂’,与此诗‘魂招不来归故乡’,皆招生时之魂也,本王逸《<楚辞>注》。”世间小儿病时或恐其失魂,每使人于室内或室外路旁呼之,谓之叫魂,即招魂施于生者之义。

“招魂”的这两种义项均保存在启东的旧时风俗中。其一,启东谓之“召(浊声母)魂”。如有人外出死亡,尸体无归。家人则往离家的方向凭空用网从水中田中捞出或鱼或虾或昆虫,即谓死者魂之所托;然后加上死者衣冠,装在坛甏中,作衣冠塚。日常生活中,有时找不到失落之物,比喻语便说“像在召魂”,或“召啥老魂”。

今着重讲第二义,“招魂”即“谓之叫魂”,此即启东民间的“叫火”,《海门方言志》也如此记音。但启东风俗并不仅指上面引文说的“小儿”生病,成人生病亦有“叫火”。尤其郑重其事的叫做“抱烟囱叫火”,一是取其高,登高招远;而招魂者抱着屋顶上的烟囱,即是抱着“火”了,可以引来亲人失落的“火(魂)了”;然后拿着扫帚向远方一招一喊:“XXX归来呀”;病人的亲人则应答“归来特”。这与词典的“叫魂”完全一致。六十年前,笔者曾所亲历。先母曾久病迁延,邻居大妈说,恐是“吓特火”了,建议“叫火”;晚上点香烛,兄长举扫帚喊“母亲归来呀”,我们兄弟俱应“归来特”,忆之而令人酸鼻。因此,《启东方言集锦》中的“哈特唬(虎)”,当写成“吓特火”,本义是“吓特魂”。

至于启东方言为何由此音变,本人认为:首先是“火”与“魂”声母相同,均是“h”。然而,“魂”与“浑、混、溷、昏”同音,而“吓特魂”正是神志“浑、混、溷、昏”的情状,本是去“浑、混、溷、昏”而恢复“清醒明白”,因此,不宜用“魂”之“浑、混、溷、昏”音,而以一音之转,去掉尾音“n”,成“火”字;而“火”则是去“昏暗”而成“明亮”者,合于语境。而“抱烟囱叫火”式的“招魂”,正是中国文化中的“医巫不分家”与“医者意也”的曲折的反映。

总之,“哈特唬”的本字是“吓特火(魂)”。而“吓掉魂”指神志不正常,常说“胡话”,才有“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还在那边吹”的释义;当然,其释义与本义相距甚远。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魂”本音之字,在启东方言中仍有使用。如“吓来魂舍(音啥)也落特”,“魂舍”是“魂不守舍”的缩词;也是吓得丧魂落魄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