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盲区
2018-03-20 09:09:53 来源:启东日报 阅读数:2087

刚刚落幕的央视3·15晚会上,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中。农村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有的“高钙核桃”饮料只用香精或者花生酱制作,而不含核桃酱。有的公司在外包装上煞费苦心,产品和某品牌核桃乳非常相似,“六个纯核桃”只多了一个字;还有“六禾核桃”只是一字之差。外观设计、包装色调、构图、代言人形象也是模仿的主要内容,让人难以分辨。据了解,这些跟风模仿的产品,主要是销往一些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

另据《启东日报》3月15日报道,2017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各平台投诉举报4779件,其中食品类投诉共439件,位居各类投诉量第一。

近年来,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加上监管力量薄弱,一些农村成了假货、劣货、过期货的集散地,不少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涌进农村小卖部,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当城市食品安全在公众关注下呈现出不断好转的迹象时,农村却正在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山寨、过期、变质食品普遍存在,有的甚至公然售卖假冒伪劣食品。

面对农村问题食品扎堆的现状,谁来保障农村“舌尖上的安全”?农村确实存在一些客观情况,加大了监管的难度,监管之手难以触及每一个角落。但这不应当成为监管不力的理由,农村不是食品安全的法外之地。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与责任追究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销售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等各项许可证的发放与监管是否到位?如果面对问题,一味地找客观理由,而不从职责职能上想办法,农村食品安全就永远无法好转。政府有关部门要开动脑筋“对症下药”,化被动检查为主动监管,想方设法创造监管的有利条件,才能彰显政府的责任心。

要想让问题食品在短期内彻底远离农村,也不实际。从乱到治,需要一个过程。做好农村地区食品“全链条”监管,工作量大、难度高,有关部门必须打好一套“组合拳”,推出系列举措来加以强化。要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处藏身,就必须切实强化监管环节、层层落实责任。筑牢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线,进而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

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