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有个“百鸟张”
2017-12-01 12:01:59 来源:启东日报 阅读数:2655

一张巧嘴有着百变的魔力,天上飞的、草里蹦的、水中游的,啥都能学……

启东有个“百鸟张”

本报记者 刘吟菊

清末,北京天桥有一位以摹仿鸟声而著名的相声演员“百鸟张”,本名张昆山。文人杨静亭撰写的《都门杂咏》一书里,赋诗赞颂“百鸟张”的口技绝活——“学来禽语韵低昂,都下传呼百鸟张。最是柳荫酣醉后,一声婉转听莺簧。”

你知道么,在启东也有这样一位口技达人。

11月23日清晨,在紫薇公园里,55岁的卫卫一张口,同样“声如莺簧”,引得林间鸟鸣不断,脚边的一只流浪猫竟然作势欲往树上扑……

卫卫是寅阳镇人,本名张伟伟,与“百鸟张”张昆山同姓,卫卫是他的艺名。不仅鸟鸣,卫卫还能模仿猫、狗、羊、马、蜜蜂、蚊子等20多种动物的叫声,小号、汽笛、二胡等声音,也学得惟妙惟肖。

“五六岁时,我便喜爱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如羊、猫、狗等。”神奇的是,只要留神听上几遍,卫卫张口都能学个八九不离十。记忆里,第一次学羊叫,卫卫就把小伙伴们震住了。“平日里,羊吃饱了,闭着嘴哼哼;冬天,刮着西北风,肚子一饿,羊便张口叫唤,声音带着嘶哑。”卫卫边说边示范,果然,极其逼真。

此后,卫卫愈发痴迷于这门声音的魔术,他蹲在田间听蛙叫、追着花丛听蜂鸣……“有些声音比较复杂,一下子学不像,我就仔细琢磨,调整唇齿的发音和鼻息。”卫卫说,口技的要诀是多听、多想、多学,齿、唇、舌、喉、鼻一样不能少,有时一个声音,甚至需要运用三五个发声器官。天赋使然,说来如此复杂的技巧,卫卫做着却得心应手。渐渐地,他能模仿的声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像。村里人都说,张家小子有张巧嘴,天上飞的、草里蹦的、水中游的,学啥像啥。

成年后,卫卫选择了经商,生活十分忙碌。偶尔闲暇时候,他喜欢一个人到公园散步,练习口技。“有一次,我在浙江出差,在公园里遇到了当地一家媒体记者。见我能模仿那么多声音,他们觉得很新奇,当即提出要采访我。”卫卫有些得意地说。

2011年5月,口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消息一出,令卫卫兴奋了许久。他立志潜下心,“磨炼”自己的这张嘴。“口技是门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魅力。”卫卫说,这些年,他一得空就观看牛玉亮、李进军两位大师的演出视频,也开始走出“动物界”,尝试模仿二胡、小号等乐器以及风、雷、爆炸、机枪射击等声音。

有着这一嘴绝活,卫卫曾应邀参加南通大学的毕业典礼,也在上海周浦镇举办的才艺比赛中获得“最佳人气奖”。前两年,朋友还帮他报名参加《中国达人秀》,但为了一笔生意,错过了比赛。饶是如此,在启东,卫卫也是个小有名气的口技演员。婚宴上常有他的助兴演出,敬老院的慰问演出也有他的身影……“现在条件好了,表演时有音响、耳麦等辅助设备,只要模仿到位,出来的效果更好。”卫卫介绍。

回程的路上,碰上一群孩童,卫卫忍不住上前,学起鸟叫,逗他们一笑。在卫卫看来,口技本就是门杂耍,他乐于为人们带来欢乐。

相关链接:口技是一门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起源上古时期,人们用它来狩猎,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骗取猎物,从而获得食物。据历史文字记载,战国时期《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故事中,“鸡鸣狗盗”是最早将口技运用到了军事上。到了宋代,口技已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从宋代到民国时期在杭州盛为流行,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等,能使听的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