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使风俗淳 文明植乡村
2017-09-06 08:49:23 来源:启东日报 阅读数:1440

红白筵席、彩礼嫁妆,人情往来本意是维系情感,一旦夹杂了太多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就使传统习俗变成了陋习,败坏了社会风气,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很多人特别是农民的经济负担。今年7月,市新闻信息中心在东海镇显中村开展“走帮服”活动中,不少村民感叹道:农村人情消费“伤不起”。本报记者随即对这一话题展开采访,通过座谈交流、调查问卷、典型挖掘,推出了一组关注“人情消费”的连续报道。

《“人情消费”越来越重了!》《刹一刹乡村“人情风”》《移风易俗,让乡风民风美起来》《戴祥村“酒席减负”写进村规民约》《移风易俗“三字经”接地气赢人气》《汇龙镇临江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入民心》《“盛宴”不再成“剩宴”》……一时之间,移风易俗成为我市广大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热议的关键词,一场触及市民心灵秩序的“人情消费”之变将在东疆大地渐渐生发。

古往今来,移风易俗是个永恒的话题。“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汉朝视“风俗”攸关国运兴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的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移风易俗,毛泽东曾提出“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等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去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陈旧风俗,树立文明乡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移风易俗,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不良习俗的形成,与地方传统和民众心理息息相关。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移风易俗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了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接受熏陶教育,我市借助“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百姓舞台、正能量走亲等平台,精心编排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同时,积极开展青年新风尚活动、集体婚礼、骑行活动等,引导全社会树立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观念。

移风易俗,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礼尚往来的真髓在于真情互动,礼只是情的媒介而已,不可本末倒置。党员干部应把文明简朴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情消费中要有一种看透“人情”的理性,担当起扭转人情消费中的不正之风的责任,自觉破除陋习,带头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做移风易俗的积极践行者,使群众见贤思齐,带动一方好风气的养成。

移风易俗,也要认真借鉴村民自治的成功经验。要坚持正面引导、群众自觉的原则,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在辖区村(居)全面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由村民推选产生有威望、有方法,在移风易俗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村民担任理事会成员。村(居)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等写入了“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和维护村规民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党政群综合施策持续用力下,我市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似春霖甘露,催生着启东这座江海新城的文明之花,也奏响了启东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