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十年嬗变,清晰地绘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路线图”,向全世界释放出中国将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积极信号。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年来,“两山论”振聋发聩、深入人心,已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扎实推进,森林碳汇持续增长,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在浙江,把降碳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主阵地,用最低的碳排放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在广东,深入构建“人防+技防”监管工作体系,完善生态数据管理平台,精准化智慧化管理,不断提升环保监管水平。生态环境建设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生动铺展。
生态环境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我国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生态环境制度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从将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再到进行沙漠绿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措施,将全国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02%,漫山遍野的绿意生机,装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生态美引领经济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增长增添了绿色新动能。譬如,河南信阳大力扶植茶旅产业,探索“森林+”发展路径,加速茶产业、林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形态,带动15万人参与乡村旅游产业、4万多人脱贫。从“生态美”到“产业美”再到“经济美”,生态资源蕴含着经济发展“富矿”,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把美好生态转变成“美丽经济”,绿水青山迸发出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同频共振,唱响最美绿色“协奏曲”。
绿意奔涌,生态优先。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不忘初心,永远奋斗,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冯唯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