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在祭奠先祖、缅怀先人的同时,也为重温家规家训、传承优良家风提供了最佳契机。
家风正,则后代正。好家风是子女成才的好基因。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当以严格的家风培育高尚的道德,以质朴的家风涵养向上的气质。无论是古代的《诫子书》《颜氏家训》《包拯家训》等家规家训,还是近代的《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家风家教,无不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奠定了坚实的人生基石。
家风正,则源头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才能汇聚强大的道德力量,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传承,讲究家国情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作为基础单位的家庭,其承担的社会功能及文明作用都不可能被取代。孝老爱亲、夫妻和顺、父慈子孝、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家风就是对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家风正,则国家正。历史无数次证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对领导干部而言,家风建设是“必修课”,不仅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三条规矩:“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为家人立下了“十条家规”,优秀干部焦裕禄、杨善洲等,“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好家风在当地广为传颂。由此可见,家风正民风淳,家风正政风清,中国特有的家风文化是国家持续繁荣昌盛的“神奇密码”。
清明节至,草长莺飞,万象更新。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代代相传的好家风,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干事,堂堂正正做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