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传承与发展,“云端祭扫”寄哀思
时间:2022-04-05 A+   A- 举报

传承与发展,“云端祭扫”寄哀思

芳菲四月,春祭与踏青应时而来。国人自古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致哀追思也成了亘古不变的传统。在多省份接连出现本土确诊病例,疫情情势严峻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减少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和流动,全国各地各级文明办、民政等部门发布清明节相关倡议,开展“云端祭扫”活动。做好活动宣传,利用现代技术推动开展,赋予活动人文情怀与社会意义。

数字化技术赋能,建立健全网络平台。“云祭扫”之前,有“云课堂”“云会议”等线上的会议模式,疫情推动了多样化网络的发展,更加新型具有创新性的云模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了最日常的部分。当各地政府推出网上祭扫活动的预约后,小程序出现供不应求,人数火热爆满,系统卡顿崩溃、丢失信息等异常状况,这需要活动发起方建立健全平台建设,及时做好防护修补的工作,防患于未然。“云祭扫”是数字化水平的提高,是疫情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是未来“互联网+线下”管理模式的铺路石,而如何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创新活动形式,寄托真切情感。多元新型的祭扫活动,是对观念与方式转变的双重挑战。大众对线上活动的感知度低,云端活动数量多,新意少,重复率高,互联网飞速发展之下,青年人工作打卡办公与网络作伴,对线上活动报以麻木浏览不参与的状态,而中老年人利用互联网主动信息检索的能力较差。这需要清明活动简易有创新性,传递真切的情意。除了网络祭扫活动之外,“清明来信”“作一首诗”等类似活动也可策划举办,文字是符号,天然具有传递爱与思念的力量,在清明时节,更是将人们短暂地从信息化中抽离,通过文字诉说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对英烈的敬畏,这是一扇窗口,也是人间与天堂的桥梁。

呼吁群众参与,增强文化认同。清明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积淀,是崇高的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人们对“云端祭扫”的普遍认同感不足,“云端祭扫”不符合群众心中的期待。部分人认为云端活动是冰冷无情的,一束鲜花的仪式感,一次饱含思念与敬意的扫墓,一张回乡的车票才能传递绵长浓烈的情感,才能寄托哀痛与思念,这是冰冷的数据替代不了的。“云端祭扫”寄哀思,是传承也是发展。政府积极倡导“云端祭扫”,呼吁群众参与活动的同时,需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耐心的指导来引领群众接受政策,使人们在肃穆的节假日,在春风吹拂的四月云端祭扫,沐浴人文,寄托哀思。移风易俗非瞬息可成,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潜移默化,浸润入心。(沈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