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给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扎根人民,不负“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的寄托。“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扎根生活、书写时代是文艺精品创作的基本方向。文艺承担着春风化雨、成风化人的责任,能凝结心灵,更能沟通世界。文艺工作者既要做到“身入”,走进百姓生活,倾听各方心声,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头,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又要做到“心入”,关注时代之变,展望中国之进,尽显中华山河之美,书写人民奋斗之志。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会有优秀文艺作品的春色满园。
以德修艺,发扬“心心专一艺,事事在一工”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用诚挚的情感去感受美好,用艺术的灵魂去观察现实,才能创造伟大的作品。世人皆赞叹鲁迅先生“笔墨所至,精神顿出”、梅兰芳大师“京剧先驱,一代宗师”,就是因为他们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道德情操和“戏比天大,德如地厚”的职业素养,让我们见识到高格调的艺术作品和高水准的学术成果。面对快节奏的时代洪流,广大文艺工作者还需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练就“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拿出“精益求精百尺竿”的劲头,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
守正创新,造就“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的气势。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载。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每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古与今的对话,根与脉的源流,穿越时空闪烁着光芒。《唐宫夜宴》的霸屏、《国家宝藏》的出圈、《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不是一时的偶然,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的必然。它们以现代科技结合传统文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历史中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当新时代的光芒照进旧时代的阴影,我们要牢牢把握“守”与“变”的关系,紧紧抓住与时代契合的文化精华,用科技传播艺术,让艺术感动生活。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新时代的征途中,我们更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用心展示中国文艺的新气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让中国文艺的星图更加璀璨夺目。(文/陈佳博 图/金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