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凄厉的警报哀鸣再一次在国人耳畔响起,街头行人胸前的紫金花在低语哀鸣。各界代表手持菊花静静肃立,机动车、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85载光阴流转,历史的沧桑仍在隐隐作痛,在第九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中国和世界共此悲恸。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这里曾是“天上人间皆不见,人间金陵胜凌霄”的桃园胜境,这里曾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胜景,这里演绎着“十里秦淮思鼎盛,六朝金粉历沧桑”的旖旎醉梦,这里酝酿着“古韵凌波十里欢,风摇画舫雨含烟”似水柔情。然而,一切美好都在1937戛然而止,烈火烧红了黯淡的天空,鲜血浸透了苦难的大地。一场浩劫,重创了岁月静好的家国。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1937年12月前后,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心惊肉跳的六周里,日军进行了28案大型集体屠杀,858案零散屠杀,更施行了灭绝人性的凌辱、酷刑、虐待等暴虐手段,甚至轮番进行杀人比赛。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每每回首,都叫人痛难自已。如今,随着亲历者的日记、口述被不断公布,历史愈加清晰,罪行难以掩盖。今年12月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向远松去世,享年94岁,截至目前在世的幸存者仅剩54位,而在他们有限的生命里,即便早已垂垂老矣,也在用生命和时间赛跑,有的赴日作证,有的担任纪念馆讲解员,所思所为,即是不让历史最鲜活的片段和记忆篡改或中断。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忘来时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保护、对家国安危的捍卫和坚守。国难虽已远去,历史更加激励着我们坚定的向奋斗目标迈进。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都重视生命与人权、珍视和平、守护世界秩序。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辈更当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赓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动力。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守护真相是一种责任,捍卫和平是一种使命。2014年,公祭活动第一次上升至国家层面,这种国家级别的纪念仪式,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不仅强调着不忘耻辱,更是为整个世界恢复、保存历史的真相和尊严。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的意义,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观,共同开创世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决心。以国之名,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我们会不遗余力的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时光虽逝,警钟长鸣。85年,历史从未远离,这里的每一个印记,都是我们对和平的执著与信仰。穿越黑暗才能迎来光明,最终,战火会被烟花代替,尖叫会被欢笑代替,悲伤也终将会被埋葬于和平的礼赞声中。(郭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