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文改变了什么·百姓视角看变化系列报道①
小街巷的新气象
开栏的话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生活于此人们的幸福底色。近年来,我市持续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热潮,下大力气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广大市民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与东疆小城一起向着文明更高峰攀登。大街小巷变“靓”了、老旧小区焕新颜、斑马线上机动车礼让行人……市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创文带来的可喜变化。
今起本报推出“创文改变了什么·百姓视角看变化系列报道”,从市民可见可感的方方面面,梳理盘点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文明变化”,感受“文明力量”。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街头巷尾从来都是“细碎小事”,但桩桩件件又是百姓生活的大事。我市在城市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用“绣花功夫”对每一条小街巷“精雕细琢”,脏、乱、差的背街小巷纷纷“脱胎换骨”,一街一景,每条街巷都有了独特风韵。 如今,走在我市街头巷尾,不经意间一抬头、一回首,就能看到带着浓浓书香和承载文明的特色墙绘,体会到青砖层层、清淡优雅的独特风韵,感受到一条条街巷背后所蕴含的匠心独具。
“一街一景”的新风貌
最近,迷上拍摄背街小巷的摄影爱好者黄新杰在朋友圈“秀”了几张自己拍的金珠巷照片,两侧树木绿意盎然,道路宽敞整洁,路边的非机动车停车线内,电瓶车、自行车摆放有序,天空瓦蓝透亮。“这些照片是我市背街小巷变化的一个缩影,我市努力打造的一街一景,不仅让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变化感到欣喜,也让外地游客对这座城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黄新杰自豪地说,小街巷凸显了城市的美,看着心里也舒坦。
与镜头里的美景不同,整治提升前的金珠巷“盛名难副”。
“说是金珠巷,其实已经‘老态龙钟’了,有些街面、道路破破烂烂,和旁边装修一新的门店很不搭。”张东华在金珠巷附近的小区住了10多年,周边细小变化都看在眼里,“眼下,走进春天里的金珠巷,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成为众多背街小巷里最具特色的新晋网红地。”
小街巷连着大民生。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直接关系到群众在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获得感。我市的背街小巷,通过营造艺术气息、展示历史人文,以及整治环境卫生、改造破旧墙面,粉刷老旧楼体、拆除违法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等举措,纷纷“脱胎换骨”,有了新风貌、新气象。“改造后的背街小巷别具风格,成为精细管理城市的亮点。”张东华直言不讳。
从治理“脏乱差”开始
“占道经营”“垃圾遍地”“僵尸车”“小广告”……一如其它小街巷,曾经的幸福岛西街一度让周边住户心烦。自从我市开展背街小巷及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行动后,小广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重新粉刷的墙壁及悦目的文明城市宣传图。如今走在整洁干净的街道上,周边住户无不叫好。
幸福岛西街是位于市中心的一条老街,宽约8米、长约106米,藏有21家商户,附近还有一个城市酒店、一家银行和大量居民楼。灯不明、路不平、水不畅,流动小吃摊点油烟飞扬、无证菜摊满地狼藉,一下大雨就水漫金山……“每天路过这个地方,感觉掉范儿。”城市花园居民徐燕表示。如今,改造后的幸福岛西街焕然一新,成了特色鲜明的老街巷,也成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
在我市,背街小巷治理从规范街道停车等难点问题和完善便民设施、保持街巷干净整洁开始。华联新村西侧的小街巷是一条不长的街道,附近既有小学又有中学,一到放学高峰期尤显破败混乱,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气息浓厚的德育长廊。
把“大变样”持续下去
小街巷环境“大变样”,如何将这份美好持续下去才是重中之重。为巩固背街小巷整治成果,2018年6月起,我市开始推行“路长制六方共管”模式,即由路长单位、城管、公安、市管、住建、社区“六方共管”部门组成巡查工作小组,通过联合共管模式及时解决各类问题。
有章可循,让作为华山路“路段长”单位的市住建局对责任路段的日常管理更加得心应手。“路长制六方共管”有明确的工作要求,每周至少要开展一次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能解决的马上解决,老大难问题通过部门协同解决。
“路长制六方共管”成了“小巷管家”,巡守着各自的“家门口”,这是我市实施街巷共同管理机制的具体体现。针对楼院,我市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加强管理。紫薇二村社区在职党员中有不少医务工作者,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咨询服务,在居委会的支持下,这些党员医务工作者组建“杏林天使”志愿者工作室,根据各自专业特长轮流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每周一小时的健康咨询服务。市中医院医生彭磊第一时间报名,他说:“作为紫薇二村的居民,又是一名党员,能帮助社区群众,为大家提供简单的就诊服务,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人的就医困难,我觉得真正发挥了一名党员的作用。”
除此之外,针对以前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存在的老旧楼院、三不管楼院环境卫生差、乱搭乱建、车辆乱停等现象,我市逐一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压实盯牢、照单落实,确保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见成效见长效,防止各类问题反弹、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