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名老街坊中秋喜团圆
时间:2018-09-26 A+   A- 举报

9月24晚,南阳镇东昌集镇文彬老街摆起23桌“长宴”——

230名老街坊中秋喜团圆

本报记者 刘吟菊 潘杨

 

中秋是一个圆,月圆人团圆。

八月中秋晚,南阳镇东昌集镇文彬老街,23张流水席在狭窄的老街上依次摆开,70多户居民从东坐到西,举杯共庆“大团圆”(如图)。

当天下午4点,老街街头早早拉起了红底黄字的横幅——“重温东昌建镇200载,团结和谐再创辉煌”。各家各户门前也挂起红灯笼,门前摆着一张张圆桌,铺着红桌布。

65岁的应成礼忙前忙后地张罗着,他是此次活动的发起人。“今年是东昌建镇200年。恰逢中秋,我们老街上的人来个大团聚。”应成礼说,老街上70多户居民全部参加“长宴”,共计230多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50个。

东昌集镇老街成形于清朝中后期,由文彬、仲辉、贤汉3条街组成,分别以烈士命名。文彬,取自抗战中牺牲的烈士周文彬。曾经,东昌集镇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西首的头兴港河,是横贯上下沙的交通要道。

71岁的陈桂洲是文彬老街的村民组长,对老街的历史如数家珍。“民国初期,这里最为繁盛。住户增至250多户,人口1000余人。老街的商铺多达上百家,有药店、钟表店、染坊、茶馆店、书场等。”老街正中,依旧保存着一爿古老的铺面。陈桂洲说,这曾是间药房,名叫正思堂,如今已空关了许久。随着乡镇撤并、城镇发展,文彬街已然落寞了。“如今,住这里的,多半是五六十岁往上的老人了。”陈桂洲说,不少老街上的年轻一辈已在启东市区、南通、上海定居,很少回来。

应成礼告诉记者,提出搞“大团圆”这一想法后,老街的居民纷纷响应,有的出资,有的出力。街头,一张资助光荣榜上记录着:应佰超5000元,陈辉3000元……89岁的应玉兰是老街居民中年纪最长的。“我十六七岁便离开启东,定居上海。但东昌集镇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应玉兰说,得知这次聚会,她提前一个礼拜回来过中秋节。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嘱咐自家的儿女:“今年中秋,一定要回老家。”38岁的史凯乐在南通工作,他不仅回来参加聚会,还出资1000元。“我是老街的孩子,在我的记忆里,老街一直是这副模样。唯一的变化是,青砖地面变成了水泥路。”

晚宴开始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老街人一同回顾东昌集镇的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80岁以上的老人还拿到了红包。欣赏了几个节目后,大伙入席坐定,小菜一个接一个端上桌,大家吃着、谈着、笑着……

老街已许久未曾这样热闹了,它孤独了太久。而这个中秋,当老街的人,男女老少,欢聚一堂,200岁高龄的它也仿佛年轻了容颜。

上空,明月温婉,照亮了团圆中的欢乐,也照亮了老街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