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防诈骗”成为开学“第一课”
时间:2017-08-10 A+   A- 举报

从教育部网站获悉,在高校新生录取报到之际,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发出预警:学校可以放假,资助工作不能放假。教育部特别强调安全提醒要到位,要让新生知晓诈骗分子惯用的行骗伎俩。(8月8日《北京青年报》)

教育部门为何要发布预防诈骗的预警?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涉及学生的诈骗犯罪行为愈加嚣张了。发布提醒是善意的,但是仅仅是提醒,也不是最好的“杀毒软件”,总还是有学生会落入骗局之中。

暑假快要结束了,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在准备开学“第一课”。有的把“第一课”的内容设计成道德讲堂;有的把“第一课”的内容设计成生活讲堂;有的把“第一课”的内容设计成礼仪讲堂;有的把“第一课”的内容设计成爱国讲堂。应该说,这些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都是需要做的事情,但是笔者认为,根据阶段性形势,眼下也可以把“防诈骗”作为我们的开学“第一课”。

最近这几年,涉及学生的诈骗案件逐年增多。尽管说,打击的力度越来越大,打击的标准越来越高。可是,你也不能否认,还是有很多学生落入了陷阱。这说明一点,对于涉及学生的诈骗来说,打击只是一个方面的手段,要想真正减少此类犯罪,让学生提高防诈骗技能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学生是最好骗的。学生最好骗源于他们没有社会知识,源于他们与社会脱节,他们的心理感知和观念认识都是落后于骗子伎俩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悲催的现象:幼儿园的孩子能够轻易被骗走;小学的孩子能够被轻易伤害;即使是大学生也会被骗子骗得惨不忍睹。固然,被欺骗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心灵不设防,他们还是太天真太无邪了。

面对涉及学生的诈骗,再严厉的打击都不如自身的防范。这就需要我们把“防诈骗”作为一门必要的知识进行传播。不妨设计一堂“防诈骗”的开学“第一课”,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出“幼儿版”、“小学版”、“中学版”、“大学版”的教材。将最近这几年多发的诈骗形式进行梳理整合,列举出诈骗的特点,给出识别的办法以及应对的措施。只有让学生们自身具有了“防毒的能力”,才能减少涉及学生诈骗案件带来的伤害。

何不让“防诈骗”成为开学“第一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识别骗局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将识别骗局的技能在社会上传播,这就犹如给人们安装了一个“杀毒软件”。“防诈骗”需要提醒,更需要提升辨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