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高考考生成绩的公布,“高考状元”以及诸多“准大学新生”和家长们,又在商量如何摆设“谢师宴”的事:请了老师,当然得请校长、主任;请了学校领导,双方单位的领导也得请;如果请了领导人物,三亲六眷又该怎么办?可谓一张“状元榜”,难为了爹和娘。
祖上传承下来的“谢师酒席”,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待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原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大学新生录取率的日趋提高,这一报恩的方式,排场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既让学生家长伤透了脑筋,“状元”的老师忙得不可开交,更让诸多亲朋好友乃至同学同事,不得不准备红包和礼包,可谓一顿“谢师宴”,牵动了大社会。
笔者有两位血缘晚辈以及他们的丈夫和妻子,均在市区的同一所完中任教,谈到谢师宴的话题,4位高中老师对身为舅舅、伯父的我说,教书育人,本来就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学生能成为“高考状元”和重点大学的新生,既是老师和母校心满意足的收获,也是学生们最好的感恩和回报,用不着大张旗鼓地设宴谢师。
耳闻目睹谢师宴档次越来越高,攀比之风愈刮愈烈,从而致使学生、家长,老师、校长,亲朋好友三方尴尬,酒家饭店大发“谢师”横财。笔者坚持认为,此风如若持续蔓延,一是庸俗了原本清廉肃然的师生关系,玷污了纯洁高尚的师德,更有损于师道尊严的古训;而且不仅给学生和家长加重了经济和心理负担,处在“乐极生悲”的精神纠结中,还给诸亲好友带来了绑架式的人情开支,形成了攀比风;三是助长了职务、职称提升,调动工作、结婚、生日,乔迁新居等同样的设宴请客,奉送红包礼品的不良风气。这些舌尖上的欢乐,背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要素,使纯朴厚道的人际关系,在金钱交往中不断滑坡。
由此可见,这类引发社会副作用的谢师宴,应当用我们熟悉的方式方法替代、更新:毕业生可以用“家庭作业”的方式,作为离校前的最后一份答卷,书写情真意切的“谢师信”,并请家长留言签名,表达对老师和学校的感恩;委托花店送上一束鲜花,以示花朵对园丁的感恩;开通微信,用语言和图片,展示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和立志成才、报效母校的决心;通过《启东日报》、启东电视台乃至央视音乐频道,联名发表感谢信,或点播感恩谢师的歌曲,让自己的“毕业歌”,唱响在江海平原,华夏大地;还可以几个家庭联合出资,在校园里设立一块石碑,栽种一棵绿树,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感恩,对老师们“桃李满天下”的崇敬,折射出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光辉。
刘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