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前段时间去市区人民中路上的中国移动直营店办理了一张新的移动SIM卡,当时办的时候营业厅工作人员没有作任何说明。回家使用了一段时间后,笔者时不时会收到银行卡资金变动的提醒短信,甚至还收到一条某银行祝某女士生日快乐的短信,让人哭笑不得。抛开骚扰电话不谈,笔者这个号码还会接到本地的陌生普通人来电,对方开口就是找某某某……
显然,笔者新办的这个手机号,之前是有主人的。号码的前主人在放弃该手机号码的时候,忘了解绑银行卡,导致隐私可能被泄露,财产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当然,笔者拿到这个号码并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可如果这个号码落到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手上,会不会借此在网上曝光他人隐私,或趁机转移他人银行卡里的资金呢?
这种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此前媒体也多次曝光过,利用他人旧手机或弃用号码盗取支付宝、银行卡账户资金的案件。如今手机功能过于强大,一个手机号码往往关联着我们的社交、理财、出行、购物等多方面的需求。显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弃用手机号码前,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在微信、网购平台、支付宝等第三方应用申请解除绑定服务,保护我们自身的账户安全。
不过,消除风险隐患,不能止于让用户自查自保,相关各方也要尽到应有的兜底责任。比如对于运营商来说,将停机三个月以上的号码重新投放市场这无可厚非,但在二次销售前,理应提醒用户其弃用号码即将流入市场。在手机用户全面实名制的当下,运营商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到停机号码主人,相信并非难事,希望运营商能尽到告知义务,避免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损失。同时,互联网公司、银行都应该与运营商之间加强合作,一旦绑定手机应用的号码机主发生变更,应及时对安全风险予以提醒。
对于工信部等管理部门来说,也应尽快出台“弃用号码再销售”的相关规定,明确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用户等各方权责,确保弃用号码有序循环利用。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此前弃用手机号码的主体人群,是学生、打工族等流动性强的群体,弃号的原因也往往是更换了工作、生活地点,避免漫游费支出。随着年内漫游费的全面取消,将来机主到异地后未必就要更换号码,这也将减少人们弃号的风险隐患。当然,现在4G基本普及,流量漫游费居高不下的问题已经凸显,运营商还得在这方面进一步出台惠民措施,减少人们换号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