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与尽孝
时间:2017-04-01 A+   A- 举报

又到清明祭扫的时节。

清明祭祖之俗,早在西周时就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流行全国,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如今的清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国家放假3天,也正是顺应了民众的意愿。“父母健在时,春节不能不回家;父母不在时,清明不能不回家”,成了许多游子的共同心愿。扫墓、祭祖的形式与内容也越来越升级,从烧纸到烧“钱”(冥币、银元),从烧“物”(别墅、汽车、iPad)到烧“人”(保姆、佣人)……表达了人们希望先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得更好的美好愿望。

清明祭祖是重要的,但我们更应提倡对活着的老人尽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百善孝为先”,祭祖追求的是心灵的慰藉,而逝去的人是无法感知的;尽孝则是活着的人可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孝比祭祖更重要。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有一个说法,叫“论心不论迹”。从生活上尽孝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重要的是从精神尽孝。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十几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如今仍然常在游子们的心中吟唱,成为老人们的企盼。“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反复吟唱的背后正是父母寂寞的呼唤。在父母面前孩子永远是孩子,老人对儿女永远有着无尽的牵挂,他们需要一个回应,一份亲情的回应。过去人讲,“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现在大多数老人物质生活已经不匮乏,但老人仍然需要子女的照顾,这照顾不是请个保姆请个护工,这照顾是心的牵挂是情的慰藉。也许我们天天忙,平时忙工作,为了事业为了生计;假日忙孩子,或是旅游或是上培训班,当他们想起老人的时候,却又时常上演“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无奈。行孝须尽早,千万不要让等待成为遗憾。

清明时节说孝顺,是笔者祭祖时的感悟,也是对读者朋友的提醒,谨防对老人“生前不孝顺,死后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