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仅仅是祭祖
时间:2017-03-29 A+   A- 举报

大地回春,花蕾吐蕊。清明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它同时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国家决定将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尊重。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传统习俗。但是,“清明”还有另外两种含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清明的另一种含义指清正廉明。清明节始于周代,据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的忠义之举,并且还有介子推的血诗为证:“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勤政清明复清明”的内涵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有人曾这样形容清明——“清似水明似镜”,所谓清正廉明是也。今天,“勤政清明复清明”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清政廉明”与“勤政清明复清明”一脉相承。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应大力宣传廉政建设,让“勤政清明”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之一,让其借助传统节日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的植树活动,有一些东西几乎是标配。2013年习近平参加植树活动是在4月2日,2014年是在4月4日,2015年是在4月3日,2016年是在4月5日,日子非常接近。再往前梳理5年,植树时间也都是在4月2日至5日之间,也就是说在清明节前后植树已经基本成为了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清明的再一种含义就是指生态文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期间,春意盎然,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我们每位公民每年植3至5棵树是一项法定义务。在清明小长假里,我们不妨去乡村植棵“思念树”,倒不失为过节的最好方式。这样做,既祭奠了祖先,又履行了法定义务,还可以下乡吃农家饭,赏原野春景,让人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综上所述,清明节祭祖、廉政、植树三合一,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