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手机小号”需要刚性监管
时间:2016-12-08 A+   A- 举报

近期多名网约车司机向记者反映,有乘客下车后不结账,手机号失联,上百元的车费最后只能自认倒霉。记者调查发现,原来这些别有用心占便宜的乘客,用的多为手机临时号。现有不少软件可免费申请手机临时号,即在不换本号的情况下,再得到一个可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小号。(12月6日《北京晨报》)

最近,手机小号逐渐风行开来。用户在不换机、不换卡的情况下,只需要下载个软件就能轻松实现“一机多号”。新的小号功能与其他电话号码完全相同,可以正常接打电话、发短信。而使用者最看重手机小号的一点就是任性,每天都可以换一个新号码,想换就换;不想接电话,可以将小号关机,或设置免打扰时段,并不影响手机本号使用。面对强烈的消费需求,不仅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提供小号服务,阿里巴巴等知名网站也开发有相应软件。

正如有软件开发商将小号软件标榜为“隐私保护神器”,这项电信服务的本意是让机主用小号防骚扰、避免隐私外泄。不过,却有一些人看中该服务号码屏蔽不易追查的特点做不法之事,如对他人实施骚扰、乘坐网约车不给钱、发完短信不认账等。由于小号可以随意更换,使得一些用户手机设置的黑名单防不胜防,每天面临被“陌生号码”骚扰的危险。同时,除了“隐姓埋名”,有的软件还能为高级会员提供增值服务,使会员“变声”,完美掩饰来电者身份。于是,网约车司机在遭遇“霸王单”后,往往联系不上乘客,或对方拒不认账,只能吃哑巴亏。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有效监管,“隐私保护神器”反而会变成“骚扰神器”,沦为不法分子的“隐身衣”。从2015年9月1日起,“史上最严”手机实名制全面实施。根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为用户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必须如实登记用户提供的真实身份信息。无论是现实中办理手机号码,还是虚拟出来的手机小号,都应遵循实名制规定。面对任性的手机小号,需要刚性的监管及时跟上。

相当一部分小号软件是由第三方网站开发的,鉴于小号的特殊性,相关网站实际上已经在扮演“虚拟运营商”的角色,为电话用户办理入网手续。因此,有关部门可以参照《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将这些网站经营者视同电信业务经营者进行监管,要求其履行相应职责。包括,要求用户出示有效证件,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否则不得办理入网手续。在向电话用户提供服务期间及终止向其提供服务后两年内,应当留存用户办理入网手续时提供的身份信息和相关材料。

我国电信条例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内容的信息。软件开发商在用户注册申请小号时,有义务提醒其合法使用,不用于非法用途。此外,相关经营者还要建立调查举报响应机制,在收到国家行政、司法机关通知用户小号被认定用于违法犯罪活动或其他不当用途,或是用户小号被投诉用于违规发送商业信息的,必须及时限制、暂停、终止其通信服务,并积极提供相应信息,配合警方调查,帮助受害者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