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孝金”发放既要讲数量更需重质量,不能让“看望父母”只沦为图光鲜、顾面子、走过场的数量游戏,而应成为表达亲情、抚慰老人、消除矛盾、愉悦身心的敬老行为。这就需要把每次探视都当作“两代人”倾诉衷肠和老人家属与医疗机构协调沟通的融洽机会,以便达成医疗机构、入住老人和老人子女三方的相向而行、效益彰显。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奖孝金”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12月4日《扬子晚报》)
儿女看望自己的父母本为天经地义的亲情伦理,如今却被堂而皇之地写进了国家法律,甚至有许多地方不得不以物质刺激的手段,督促为人子女者履行“常回家看看”的法律义务。苏州这家护理院推出“奖孝金”举措,其引领尊老敬老社会风尚的制度善意毋庸置疑,但暖心养眼之余也不免让人油生些许的酸楚:孝敬亲生父母还需他人的“有偿”奖励?
鉴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负担和为生计而奔波打拼的工作压力,“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极大挑战,把需要照顾的年迈父母送至养老机构,便成为许多年轻人履行赡养义务的“最佳”选择。这里有相对专业的看护团队、系统完善的服务设施、岁数相仿的同龄伙伴,其养老条件自然要比家里强得多。但当下社会的“养老”岂止是吃好穿暖的简单层面,精神赡养对于老人们的颐养天年同样不可或缺,即使再丰厚的养老待遇也难掩老人对儿女们的思念,不能完全取代亲情抚慰。正如福星护理院综合办主任尹宗胤的深有体会:作为护理院来说,子女看望老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是护理院工作人员所不能给予的。子女在老人身边,老人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所以想到用这个方法来激励子女多来看望老人。
遗憾的是,确有部分不肖子女把父母当成了“包袱”,把养老机构当成了安放老人的“寄存处”,一旦将其送进养老院便不闻不问,很少到养老院探视慰问,甚至更有人玩起了“失踪”和“蒸发”,成为遗弃父母、罔顾伦理、丧失良知的“甩老族”。这显然是有悖传统美德、触犯法律法规的不齿之举。养老院对经常看望老人的子女发放“奖孝金”,既是对尊老敬老行为的褒奖鼓励,也是对儿女尽精神赡养义务的善意提醒,更不失为以正面激励举措规避“甩老”现象的有益尝试。
养老院是对老龄群体集中赡养的服务性机构,但也何尝不是检验儿女亲情关怀和孝道诚意的考场与赛场。诚然该护理院一些老人家属的观点,200元封顶的“奖孝金”并不高,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非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奖孝金”犹如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亲情赡养的差距和不足,唤起了子女行孝尽心的道德自觉。围观“奖孝金”制度实施前后相关数据的可喜变化,也许没有人会说这是受每次看望父母可获奖金五、六元的“金钱效应”,但由“奖孝金”引发起的比孝顺、比亲情的激励效应,以及由子女“获奖”带给入住老人的开心与自豪,却是可期与可信的。
当然,“奖孝金”发放既要讲数量更需重质量,不能让“看望父母”只沦为图光鲜、顾面子、走过场的数量游戏,而应成为表达亲情、抚慰老人、消除矛盾、愉悦身心的敬老行为。这就需要把每次探视都当作“两代人”倾诉衷肠和老人家属与医疗机构协调沟通的融洽机会,以便达成医疗机构、入住老人和老人子女三方的相向而行、效益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