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少女陈欣然用胶带、布条将母亲绑在家中椅子上,折磨7天后死去。这一消息出现后,立刻引来无数人的震惊。人们忍不住问,这是为什么?是什么让小小年纪的女儿如此仇恨母亲?而在这漫长的7天中,得知消息的亲友为何不果断制止?
在家人的描述和媒体的报道中,陈欣然被称为“问题女孩”。有哪些问题呢?头发一侧剃掉,短发梳向另一侧,显得无比另类;学习成绩不够好,情绪不太稳定,不愿意与父母和亲人沟通;一度离家出走去夜店上班……于是父母采取强硬手段将陈欣然送到一家号称能够治疗问题孩子的学校。就是在这个学校,陈欣然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从她自己在网上的长文描述中,可见这伤害有多么深重。之后随着她的表现越来越偏激,她的父母亲人意识到了问题,却已经得不到谅解,最终弑母悲剧发生。
这是一个教育成长被空前重视的时代,各种成才的偶像、励志的榜样激励着普通父母,给他们打鸡血的同时也让他们无比焦虑。他们望子成龙成凤,一心一意期望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在爱的旗帜下,肆意掌控着孩子的人生。并且以“我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就会欠你一个成年”为理由,理直气壮地压抑伤害孩子的身心。
从媒体描述来看,女孩陈欣然其实并没有太严重的问题,不过是处于青春期的“逆反”而已,父母只要多关心多尊重,给予多一点体谅和包容,其实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可她的父母,似乎从未真正关心过孩子,努力去了解孩子,只是责备孩子不够孝顺,难以沟通,然后就将孩子送进根本不了解的学校,让学校帮助管教孩子。就这样,一步步将女儿推进绝望与仇恨的深渊。
毫无疑问,陈欣然的父母是爱女儿的,希望她能更好。但他们不懂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用自以为正确的高压方式来管教,却遭到了失败。陈欣然父母的悲剧,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在这个时代做父母,实在是一件很让人困惑迷茫的事情。我们从小都是在严厉教育长大的,无论学校还是家长,不仅体罚被默许,“棍棒底下出孝子”也大有市场。那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视野不够宽阔,接触的世界有限,所以对父母老师有着天然的敬畏,自然容易接受他们的管教。可这一代孩子,他们在网络迅捷、资讯发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相比父母,他们甚至有更多的见识,更强烈的自我认知,心灵也更加丰富曲折。父母若不能与时俱进,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教育孩子,极容易与孩子隔膜,甚至对立冲突。
这是这个时代身为父母无法回避的教育危机,对我们来说,仅有爱是不够的,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成长,努力了解孩子,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分析是不是适合孩子,而不是以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就像陈欣然的父亲,在出事后,一再给自己找借口说“不知道学校是这样的”。
让我们放下姿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聆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愿望,尊重他们的感受,给他们真正想要的爱与关怀,也许,这样才能化解两个时代碰撞下的教育危机。
愿弑母悲剧永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