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式小费”不妨静观其变
时间:2016-08-11 A+   A- 举报

上海部分知名连锁餐厅兴起了“打赏”制度。与给小费类似,如果客人觉得某位服务员服务周到,可以扫一扫服务员身上佩戴的二维码,对其进行“打赏”,金额多为3至5元。业内人士分析,“打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催化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增加其收入,但并非所有餐厅企业都适用。(8月9日《北京晨报》)

人人都知道,在国内消费没有给服务人员小费的习惯和规定,但是情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中国式小费”正借助“互联网+”,以一种不同于国外的形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就像上海部分连锁餐厅出现的“打赏制”,其实就是换了一种说法的小费。在这些推行“打赏制”的餐饮企业,只要消费者对服务员的服务感到满意,就可以拿出手机扫描服务员胸前的二维码,然后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进行转账,对服务员进行打赏。至于打赏的金额,则多为3至5元不等,这笔钱也全部归服务员自己所有,餐饮企业不参与分成。

“中国式小费”在国内算是一个新鲜事物,而它的出现在我看来也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一则,这可以激励服务员为客人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虽然每次三五元的打赏不算多,但一些服务上乘,得到顾客认可的服务员,一天的打赏费累积下来也有近百元,那么每月就是两三千块钱的“额外收入”。二则,推行“打赏制”等于是把以往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服务考核延伸到了消费者的层面,以这种方式邀请消费者参与对餐厅的内部管理,增加了消费者对自己所享受服务进行评价的话语权。

因此,在餐饮企业自行推行,消费者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打赏制”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值得肯定。如果这一制度实施得好,能够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同,那么可能会超越目前的餐饮企业,在更多的服务行业内出现,这对提升国内整个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改善消费者的消费感受,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件事。

当然了,以上只是我们设想中的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围绕着“中国式小费”的出现,也不乏质疑和争议的声音。有人觉得这是餐饮企业在转嫁自己的经营压力,等于是在用消费者的钱为自己的服务员加工资;还有人认为中国消费者没有给小费的习惯,绝大多数人不会认可“打赏制”。

所以说,“中国式小费”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势必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作为一种企业自发的探索和尝试,我们不妨宽容看待、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