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加强农业保险宣传,还需要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质量和赔付效率,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建立快捷、方便、高效的农业保险赔付机制,必要时可以开通绿色通道,方便农民赔付,通过赔付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农业是弱质产业,尤其是在面对自然风险时,农民总是会有很强的无力感。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提升气象预报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措施增强农民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并通过加强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来弥补农民的灾后损失。但在不少地方,虽然提供增加保险品种、提高保费补贴等优惠,农民投保的意愿仍旧不高。(7月17日《人民日报》)
在保费上,由市级财政承担50%,区级财政再补贴10%至40%不等,农民个人最低只需承担10%。农民支付1元就可获得102元的风险保障。从品种来看,北京目前农业保险品种总数达到33个,在全国领先。同时,从全国主要险种的保险金额来看,北京市的标准也远远超过其他地区。这样优惠的政策,这样丰富的保险品种,这样高的风险保障,可是农民却并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大部分险种的承保规模均没有过半数的尴尬结果,农业保险有市场没需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和反思,也值得重视和解决。
从新闻分析来看,造成农民投保率低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一是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并没有认识到农业保险对稳定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农民存在侥幸心理,很多农民认为灾害并非年年发生,没有灾害就等于白交钱,正是在这样的认知下,很多农民对保险并不重视,风险意识缺失是导致农民拒绝投保的原因之一;三是农业保险赔付额度不高,并不能弥补农民的损失,正是这些因素,导致农民对农业保险并不感冒,投保意愿不高,也导致农业保险投保率和覆盖面并不乐观。
但是除了这些因素,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容忽视,也在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投保积极性,那就是,保险公司的赔付效率和服务质量,这显然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也是影响着农民投保意愿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农业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赔付中,存在着推诿扯皮,故意刁难等行为,比如,一些地方保险公司明明经历着灾害,也亲眼目睹农民损失,在赔付时却无视灾情和农民损失,一味地要求农民开具灾难证明,而赔付的金额远远不能弥补农民损失,这样的态度,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赔付力度,无疑让农民对农业保险充满排斥和抵触,充满不信任,如何能够自觉投保?
因此,除了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提高保障力度,还需要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质量和赔付效率,日常情况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及时掌握农业发展情况,了解农民收入,遭遇灾害时,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勘查,在赔付中,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建立快捷、方便、高效的农业保险赔付机制,必要时可以开通绿色通道,方便农民赔付,通过赔付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农业发展关系着无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城市食品供给安全,确保农业安全,是一项十分重大和重要的工作,推广农业保险,是保障农业安全、确保农民收入的有效方法,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市场供给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推广农业保险是农业健康持续和安全发展的保障。
首先应该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农民对农业保险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缘于对农业保险缺乏足够的认识,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强制政策,要求农民必须执行,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农民损失。
其次,保险赔付额度低,保障力度小,不能弥补农民损失,也是农民觉得投保是得不偿失的选择,因此才不愿意投保,这就需要一方面提高保险赔付额度,最大力度地保障农民收益,另一方面转变农业保险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模式转变,实现农业保险上档升级,实现赔付款从帮助农民恢复再生产,到弥补收成损失,如此才能激发农民的投保热情,确保农业保险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