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5月25日《启东日报》悉:全国正在实行“最严电话实名制”,到明年6月底,全国所有电话用户,都将实现实名登记。其目的在于制约和打击信息诈骗、骚扰等犯罪活动,让全国的电话用户,吃上“定心丸”。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读报前后,笔者先后两次接到10086服务台发来的短信称:您点播了北京高阳公司提供的名家专科服务,资费5元(由中国移动代收)。本人是用身份证实名登记,在启东移动公司办卡的电话用户,近20年来没向任何名流专家讨要过点播服务。疑惑中拨通10086打探虚实,对方明示须在10086后加拨一个数才行;本人遵嘱实施,得到的回答,居然是上次通话录音的重播,如此试行数次均无果。由此可见,笔者在相当糊涂地支付了10元的“名家点播费”后,总算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有些经营行业和个人,正在利用他人的真名实姓,以虚拟的信息,通过暗箱操作牟取不法收入。据此,人们有理由质疑:正在实施中的“最严电话实名制”,会产生多大社会效益?
我国各类打假活动,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但是伪造假币、假证件、假发票,严重损害国家和个人利益的诈骗犯罪活动,依然十分猖獗。而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某些诈骗活动,穿越时空领域也可马到成功。更有甚者,有些罪犯已经到了利用国家组织的打假活动,明目张胆到进行假打真骗的程度,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诈骗犯罪如此盛行,人们究竟如何面对?依笔者之拙见,不妨采取两个举措:一是报请公众媒体不间断地揭露诈骗行径和成功打假的招数,提高全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报警,请执法部门查个水落石出,将诈骗犯罚得倾家荡产,绝对不能手软迁就。
(刘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