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天地宽
时间:2015-12-29 A+   A- 举报

一天深夜,某社区里有一轿车司机为喊楼上人下来按喇叭长达7分钟,吵得四邻不安,招来多人指责:半夜三更闹什么,人家都休息了,做事这么不“设身处地”替他人想想?


凡事都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文明素质的一种体现。有一种现象司空见惯,在商场、菜场外或小区道路旁,经常有乱停放的电动自行车或轿车。试问,车主在违停时是否考虑到这样停放会不会影响他人出行?再有,在午休时敲墙头装修,其声响会不会影响他人休息?还有,公园里许多人都在散步,你牵着大狼狗任其在游人中东奔西窜,是否考虑过他人的安全与感受?……


现在,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可能会受人嗤笑。但,不考虑他人感受而“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的举动,会引起人家反感,甚至造成邻里纠纷、影响社会和谐。在街道社区,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以及道路出口,邻里之间、行人之间经常为乱停车、乱倒垃圾等生活小事发生争吵,甚至大动干戈也并不鲜见。说到底,这是一种缺乏文明素修的表现。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内涵。比如说,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总而言之,我们生活在同一社会里,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要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做事前要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


平时,我们要以文明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切实遵守《启东市民八不公约》,即:不粗言秽语,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破坏绿化;不乱设摊点,不乱贴乱写;不违章交通,不违法搭建。时时处处注意待人友善与文明礼貌,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提高了,实现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