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贪官”是因权力制约太失败?
时间:2015-07-15 A+   A- 举报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笔下爱钱如命的“葛朗台”,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镇江市民防局原局长朱冬生就是个“葛朗台式”的贪官,他一方面节俭至极,宁可坐2个多小时的公交到乡下去买豆制品;另一方面,他又把持审批权,大肆受贿195万多元。 最近,朱冬生被镇江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判刑11年,并处没收财产50万元。(7月13日《扬子晚报》)

节俭至极,倒是在贪官队伍里有些违和感,更多的贪官习惯于进高档会所,养情妇,甚至二奶、三奶不断,奢侈淫逸,虽然有些贪官为了迷惑他人,也把伪装自己得很清廉,给人的表现是节俭节约,但实际上他们生活骄奢淫逸,节俭形象,不过是表面而已。但从报道来看,朱冬生的生活却是表里如一地节俭至极,这点倒是令人称奇。因为大凡贪官,来钱容易,而又怕钱多夜长梦多,多找一些花钱消费的渠道,甚至能减轻他们的内心压力,于是养情妇,包二奶,不惜一掷千金,有的出境豪赌,大肆花钱,这都是我们习见的贪官形象,朱冬生的案例,就显得有些“反常”。

虽然如此,我觉得媒体报道其是“葛朗台式”的贪官,倒有些不妥,朱为了省钱,不开车去乡下买豆制品,却坐2个多小时公交去买,在朱冬生东窗事发被收押后,检察官发现,朱冬生家属给他送的两件换洗衣服,衣服都掉色严重,而且领子都磨得毛边开线,检察官由此得出“朱冬生确实吝俭到了极致,对自己都小气到家。”官员没有官架子,坐公车出行,更节能环保,也能缓解交通拥堵,穿旧衣服,也是节俭好习惯,难道就因为他落马了,连好事也能变成抹黑他的坏事?这些难道不都是值得称赞的行为吗?

当然,朱冬生是贪官,但从他贪污金额来看,不到二百万,与其他动辄数千万、上亿的贪官来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朱高消费,他的贪欲会不会更大?当然,并没有证据表明,贪欲与消费就必定成正比。但我们应该分清是非,也应该丁是丁,卯是卯,朱冬生是贪官,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没必要为他辩护,他受到法律的严惩更是罪有应得,但不能因为他是贪官,就给他贴上标签,将一切恶名化。

一些媒体对坏人喜欢实行“批倒批臭”的做法,非黑即白, 似乎不如此则不足以彰显其负面形象,树立负面榜样,达到教育与警醒世人的目的。挖掘贪官恶行,自然是为了反思反省,总结教训,警示社会,但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颠倒是非,指鹿为马。

当然也应该看到,朱冬生贪污大量公款,是对公款的极大浪费与贪渎,他的节俭与中央号召的厉行节俭,反对浪费肯定不搭界。但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一个习惯于过艰苦生活的官员,却能对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毫不吝惜,豪取豪夺,如同一个贪得无厌的贪官,并没有贪污的“刚需”,只为了贪污而贪污,其中因由,是否是对权力的制约太失败了的原因呢?

                                         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