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西夏区教育局在辖区新思源幼儿园邀请6位志愿者妈妈假扮骗子,趁孩子分批在操场游戏时,进行了一场现实版的“拐骗活动”。从演习结果看,大多数孩子经不起诱惑。 “骗子”用玩具和巧克力,成功“拐骗”了15名中班小朋友。大班的4名孩子也被谎称要带着他们到幼儿园门口商店买雪糕的“骗子”带了出去。(6月29日《新消息报》)
如果需要打个比方的话,我想这些天真的孩子就应该是童话故事里的“小红帽”和“喜羊羊”,而这些“坏阿姨”、“坏叔叔”就是“狼外婆”和“灰太狼”。在这场安全演练中,这么多的孩子“成功受骗”,让家长们惊出一身冷汗。可是,在惊出一身冷汗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这种孩子受骗的事情很多很多:一位女孩因为村里的一位老爷爷经常给她糖吃,就让老爷爷性侵了3年多;一位小学生放学途中被陌生人一瓶饮料骗走,勒索10万元并撕票;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因为一块雪糕,被骗走杀害。这些还都是个例的新闻。我们还可以想一想那些走失的孩子,至今杳无音讯的孩子,他们真的都是简单的走失吗?其实,很多人就是被“灰太狼”和“狼外婆”的一块糖给骗走的。
这次演练活动搞得很好,在各种骗局翻新、暴力活动高发的当下,我们就是要及时给社会提个醒。当然,我们教育孩子提高安全意识,并不是不让他们信任这个时代,信任陌生人,而是要给他们一双辨别好人和坏人的眼睛。要让他们知道“灰太狼”就是坏人,要让他们能辨别出伪装的“狼外婆”。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安全教育缺失造成的,安全教育的缺失却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源于我们的家长,源于我们的社会。让孩子们有辨别能力,不是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各方合力。
一者,教育部门责无旁贷。作为教育部门而言,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免费向公民发放的《防恐手册》,就是要引导大家有备无患。对于孩子也是这样,教育部门需要向重视教学成绩一样重视安全课程的开设,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采取适合的教育手段。
二是,家庭教育不能空白。当然家长也多是会教育孩子的,但是这种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初级阶段,仅仅是提个醒,不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却没有具体的感知度。我们应该带着孩子一起读读报纸,看看电视,与他们一起分析各种骗局的骗点,让他们从小培养起识破骗局的能力。
三是,社会文化需要担当。回想起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接触的童话读物、动画故事,感觉到很多都是有用的,要么是可以学到知识,要么是可以传递道理。就如《小红帽和狼外婆》的故事一样。而眼下的儿童读物和动画故事又是怎样的呢?狼可以爱上羊,老虎可以和鸡鸭是好朋友,你说孩子成天接触这些东西,会对社会有正确认识吗?
“安全演练孩子受骗”不能只惊出一身冷汗,我们需要追问还有多少“小红帽”会相信“狼外婆”?我们该如何不让“小红帽”相信“狼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