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文化艺术界,退休文化站长晓石算得上是个名人。除了他获得过曹禺戏剧奖外,更因他30年如一日坚持创作民间戏剧,并通过夏季纳凉晚会形式奉献于乡亲。
“年年一台戏,68岁的我还能撑多久?”晓石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让所有喜爱民间戏剧的人陷于深思。在我市农村,极具草根特性的夏季纳凉晚会是一道最为丰盛的乡村文化大餐。这些年里,市、镇两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年年送戏下乡,唱的是家乡小调、演的是身边故事、说的是农家新事、颂的是农村变化,一大帮身怀技艺的民间艺人担当主角,一大批行将失传的民间剧目大放光彩,无数乡亲陶醉其中。村头纳凉晚会之“闹猛”,绝非城里人所能想象。
然而,纳凉晚会越红火,晓石等辈的忧虑却越紧迫。多年来,这台特别的文艺晚会一直由一批上了年纪的老文化站长及民间艺人在支撑。一旦这批人退下了,纳凉晚会还会如此红火下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年里,在农村乡土文化领域,极具本土特色的民间戏剧、戏曲少有传人已是不争的事实。都市文艺占据主流舞台和屏幕,农村青年纷纷涌向城市,地方戏剧、戏种,特别是民间小戏小品被不断边缘化,农村演艺队伍严重老化,即便出现少数文艺人才,也大都热衷于各类城市“秀”场。而更为忧虑的是,多年来,乡土文化被人遗忘,民间戏剧面临失传,创作人员少有培养,演艺队伍无人组建,基层文化人才严重匮乏。可以想见,没有了人才保证,乡土戏剧何以传承?
地方小戏再不挽救,恐要失传。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加以保护、传承、挖掘、弘扬。培养队伍,吸引人才,创新剧目,确保经费,只有晓石等一批老文化精英后继有人,我们的乡土文化才能永放异彩。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