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里,焚烧秸秆又成热门话题,各级干部严防死守,星星之火仍难防控,大量堆积如山的秸秆,俨然成了一座座活火山。
禁烧秸秆之防线,何以如此脆弱?实施了多年的禁烧行动,何以就得不到群众的由衷响应?
农民焚烧秸秆,并非不晓得危害,但满田秸秆,既妨碍生产,又无多少实用价值,于是,一旦有人放了第一把火,必然有人跟进,引发连锁反应。多年来,这条防线在某些地方几乎年年失守,随之将禁烧措施一“烧”精光。
防焚烧,最关键对策应当是找到一条秸秆的出路。但现实是,一家一户生产难以实施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粉碎养殖尚无联户、联片条件;窑业用燃料、秸秆发电等综合开发举步维艰……
政府严厉禁烧,农民何以依然顶风焚烧?除了上述因素,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人烧了秸秆,事实上却因烧者众、查处难,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法律和经济处罚。如此,农民既烧了秸秆,也无任何后顾之忧。
那么,在当下秸秆“出口”通道尚未建好的情况之下,又如何禁得了这把火?
智慧在民间。笔者下乡采访,有识之士指出,多年来,广大农民普享国家种植粮棉及良种等补贴,每亩达100多元。许多困难群众和特定人群还享受各级政府给予的低保、残保、定补、优抚、照顾、慰问等一系列奖补。如果政府在民间建立权利和义务相关联的禁烧机制,明确农户一旦违禁,将不再享受相关奖励、补贴,相信,许多人断然不会轻易点火。
禁烧秸秆,群众是主角。自觉禁烧者应表扬,举报焚烧者要奖励,不听劝阻坚持焚烧者,理当让其失了信誉、丢了名声,还将其自身利益一同烧去。禁烧迫在眉睫,在当前情况下,通过建立权利和义务相挂钩的机制,不失为一条现实之路。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