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报刊登了一则民生热线,热线反映的是东海镇某村将泯沟沿的青芦苇割掉后堆放于沟边,结果影响了环境,村民希望尽快清除。对此,村里答复,因所割芦苇数量太多,当时未能及时运走,接到村民批评后,将马上清理干净。看过这则新闻,笔者感慨颇多,既不因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不为村干部的闻过则改,而是深深惋惜于这片正处少年期即遭砍伐的青青芦苇。芦苇何过,为何非要大片斩灭?
芦苇可以固岸堤、净水体、绿家园,还是上好的农业棚架用料、农家日常生产生活用材、优质造纸材料和生活燃料。芦苇全身都是宝,芦根可入药、芦花可保暖、芦叶是包裹粽子上好的材料。上述芦苇带给人类的种种福祉,在我们这个多水的地方,谁人不知,又有谁能否定。如此说来,我们毁了芦苇,其实就是砍伐了人类又一个好朋友。
芦苇生长于我们这片土地,有百利而无一弊。那为什么总有人跟它过不去呢?这些年里,我们致力建设美丽家园,蓝天碧水让人自豪。但如若没有了芦苇,我们美丽的家乡难免少了一道秀丽的风景线。可如今,看看广大乡村,有多少河沟还有芦苇这道屏障?有多少村组,还有青青芦苇这道风景?又有多少水体,因为没有芦苇而浑浊?再有多少水岸,因为没有芦苇的呵护,而不断坍塌。端午节又快到了,年迈的妈妈总是念叨:“包粽子的芦叶在哪里?”
快快住手吧,再不保护愈加纤弱的芦苇,总有一天,我们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一个文明洁净的社会环境,如若没有生态平衡和绿色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那这样的洁净就一定是少数人的洁癖!
芦苇被斩,我心淌血。 ◇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