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 沈卫刚
日前,笔者到市第六人民医院了解该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情况,提及该院非手术慢性病人住院费用何以低廉时,内科主任陈雷不假思索地说:“为让病家少花钱,我们一直‘当心好’患者用药。”离开医院,细细品味陈医生“当心好”三个字,感觉分量很重很重,感受到了一种向善、向上的无穷力量!
“当心好”,就是把患者当成了“自家人”,服务上自不待说,花费上也要处处留心,用什么药,开什么方,当心不当心完全是两码事。当心好,就会设身处地为病家着想;不当心好,就会脚踩西瓜皮,随意用药,信手开方。前者,正是医者仁心;后者,恐是职业良知的缺失或沦陷,甚至还会产生“白衣裳黑心肠”的丑陋。冷静看今日之医生队伍,前者为主流,而后者亦非少见。笔者听说一事,当属后者之行列,本市有一“神医”高就于上海某胸科医院,有病家上门求助,却是收了红包仍不肯“当心好”患者,害得病家多花了五六万元医药费。
医生是完全可以“当心好”患者的,但前提,需要你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需要你真心诚意视患者为亲人。做到了这些,其实也就不存在“开后门”、“收红包”以及其他令患者忐忑的种种“心事”了。由此可见,“当心好”就医生而言既是操守又是美德,也是体现于本职岗位的一种无私大爱。
医生“当心好”,患者多么温暖。推而广之,干部“当心好”群众、老师“当心好”孩子、党员“当心好”百姓、老板“当心好”员工、车站“当心好”乘客……其积极意义又何尝不是如此。既然这样,各级干部和公职人员,各类管理和服务人员就有必要将之作为工作准则、职业守则及至为人之道。只要人人都愿“当心好”他人,世界该有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