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三年间,王鲍镇冒出了3050亩规模大葱种植园,且产出效益是传统农作物的四五倍甚至更高。这一现象值得令人深思。
大葱是北方人最常用的大宗调味品,而南方人的用量则微乎其微。“种的不吃”,何以成就神奇?缘由并不复杂,长江口地区特有的“冬无严寒”气候特性,大大放大和提升了大葱的市场价值。北方种葱,入冬后必须收获、储藏,损耗、库存成本一天比一天大,大葱市场价也会不断攀高,而在长江口地区,大葱入冬及至来年早春还能在田生长,不但无需储藏成本,还能静观市场变化,“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此一来,大葱高产的同时,效益岂能不翻跟斗!正如此,谷春健、李继中两位河南老乡及时发现并把握这一商机,在王鲍镇分别大手笔种葱千亩,进而牛气“葱”天。
王鲍镇3000余亩大葱的精彩,以笔者愚见,就是一本成功的活教材。当有人投入巨资发展规模设施栽培一时难有成效时,3000余亩露地大葱低成本产销却财源茂盛;当有人紧盯江南城市产销难有起色时,3000余亩大葱销往北方市场却无比吃香;当本地人习惯于“冬无严寒”气候时,却偏有外地人利用此优势大片种葱大把捞金;当不少“农二代”广阔天地少有作为时,两河南老乡却敢于“挑陌生”大有作为;当不少人以为传统农产品难成气候时,同样老套的大葱却因异乡种植而大放异彩;当不少能人满足于小打小闹时,两位“葱大王”却敢一口气“吃”地千亩……
土地怎么种?农产品如何卖?老话题下,几个外地老乡在王鲍镇成功种植的3000多亩大葱园,就分明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挖掘农业潜力开启了智慧之门。让我们静心想一想,在本土,我们的气候、地域、水文、季节,还有多少“独特”的农业开发价值?“冬无严寒”的气候条件还能创造多少农业商机?除了大葱,还有多少农产品同样能产出神奇?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