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烧秸秆关键要让农民得益
时间:2012-06-13 A+   A- 举报

6月10日,从清晨至傍晚,南京天空一片灰黄,扬州、镇江、泰州等地都出现烟雾天,我省多地百姓反映空中弥漫着焦糊味儿。全省17个监测点位PM2.5全部超标,达到严重污染水平,省环保厅立即启动了应急防控预案。(见6月11日《新华日报》A6版)

无从知晓省环保厅应急防控预案的具体内容,但面对“禁烧”高压,农民仍在大量焚烧秸秆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以为,禁烧秸秆,关键要让农民得益。

焚烧秸秆,其实人人都知道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去处,农民无奈之下,只好一烧了之,好歹还能落点草木灰肥肥田。秸秆是宝,倘若通过综合开发利用,让广大农民获得最现实的好处,相信定将不禁而绝。由此可见,在没有找到一条让农民得益的出路前,禁烧秸秆恐怕仍会禁而不绝。

秸秆的出路不外乎有二条:一是“转化”,二是“还田”。而眼下一家一户农民如何将秸秆转化、转化成什么,这些不仅在技术上存在问题,在经济上也是个问题——秸秆转化是否合算?农户在转化中能否增收?秸秆收集出售一要增加劳动力,二要增加运输成本,按目前的秸秆收购价格,“不划算”是农民的一致反映。秸秆还田同样阻碍重重,现在区区每亩10元的还田补贴,与实际还田成本尚有较大差距,让农民觉得“明摆着是赔本的”。

我市的秸秆综合利用已有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近海镇革新传统种植,以“麦套瓜”模式一举实现麦秸利用,即:麦田套种西瓜,麦秸爬藤垫瓜,瓜熟麦秸腐烂垩田。在北新镇双仙村,全村30多个规模养羊户家家装备一台以上柴糠机,大量油菜、蚕豆、小麦秸秆一经粉碎,变成山羊的美味佳肴,秸秆成就农民发“羊财”。在海复、惠萍等镇,多家砖瓦企业改烧煤为烧柴,让农民得到了一笔额外收入。

上述各地秸秆综合利用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未必可以复制。禁绝秸秆焚烧,需要政策的配套和综合发力,关键在让农民得益。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