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位处海复镇的南通顺达水产公司将总价值300万元的500吨文蛤苗投放于28000亩滩涂。而此前一月,启东黄海滩涂开发公司就已向近海3万亩水域投放了价值50多万元的竹蛏、银蚶、文蛤等13万斤贝苗,并将连续投放3年。启东两大滩涂养殖企业如此大手笔“养海”,实乃具有远见卓识,值得喝彩。
这些年来,海产资源不断萎缩,个中原因在于人类“吃海”吃过了头。海产有限,“吃海”过度,海鲜身价倍增刺激渔业企业和渔民实施强度更大的捕捞。于是乎,恶性循环下,海产资源日趋枯竭,包括捕捞者在内的许多“吃海”人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不过,危机过后,吃“海”者依然芸芸,养海者却还是寥寥无几。道理很简单,许多人认为,海是国家的,谁“养海”谁就得吃亏。
喝彩“养海”,皆因顺达水产、黄海滩涂两家水产养殖公司对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份担当。靠海“养海”,才是涉渔企业和渔民可持续“吃海”的唯一出路。你不“养海”、我不“养海”,大海迟早要变“死海”,其结局绝非只是人们少了餐桌上的美味海鲜。如此,仅仅让涉渔企业或渔民觉悟提高后自发“养海”,既显势单力薄,又失公允公平,更恐难以长久。而最好的办法,当是“养海”早日成为政府和全社会的共识,这样“养海”方可见效,“吃海”而不至于担忧“坐吃海空”。 ◇姜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