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到市第七人民医院采访,话及“红包”,林院长以一句“领导‘板’了面孔,医生个个硬气”作了概括。此“板面孔”说,笔者信服之余,亦产生了诸多联想。
时下,不少单位的领导已很少“板面孔”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不点名批评无伤大雅,谁愿意影响了上下级关系。于是乎,近些年来,一些基层热点部门、要害机构,平日里总是风平浪静,可不经意间,却总有一条条“大鱼”浮出水面。在我市某镇,近3年里就先后有多名镇村干部因贪污受贿而被判刑。虽然贪污者触犯法律咎由自取,但不可回避的是,平时少有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给他们“拎耳朵”,犯小错时又无人给他们“板面孔”,也是造成他们“越爬水越深”的重要原因。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上级对下级、同事与同事及至下级对上级,“板面孔”批评无疑就是一剂良药,是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传统的继承,其无论于领导干部身正气清、普通干部严于律己,还是帮助干部避免再犯错误、提醒同志克服存在问题都意义重大。这样的批评,看似板了面孔,实则正了党风,帮了同志,尽了良心,担了责任,理当在干部与干部间、干部与群众间、党员与群众间推广,并形成一种良好风尚。
倡导和期待“板面孔”,当然不是无的放矢,也绝非随心所欲,越来越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就是我们行使批评的准绳。然而,“板面孔”更需要领导干部的带动和批评者的“打铁先要自身硬”。 ◇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