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年人不怕挨饿生病,身子骨硬朗一点的还可以参加各类体育健身活动。不过,老年人的痛楚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位年近90的老人饱经风霜一路走来,到最后却和自己的小儿子两次对簿公堂“讨要亲情”。(见7月7日本报3版《亲情在“公堂”遗落》一文)精神赡养这一沉重话题已经无法回避地摆在人们面前。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到,“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 法院可以解决纠纷却无法处分感情。上述案件中,“审判员也指出,小陆平时要多关心父母,打打电话问候问候”,但庭审后“小陆夫妇没有上前叫一声年迈的母亲”,亲情在此刻显得如此吝啬。庭堂上,在场的人都能看到赢了官司的老母亲脸上的落寞。
感情需求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政府可以为老人们批量提供医疗服务,却无法批发感情。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脾性、不同的需求,个性化的情感诉求需要子女们来满足。毋庸置疑,情感追求是老年人满足温饱之后的更高要求。其实,就算在艰苦时期,精神抚慰也是同等重要,只是当人们为温饱挣扎时,情感的追求被隐藏起来,情感的矛盾被掩盖起来。
精神赡养是儿女的基本义务。有的儿女在外受气回家给父母摆脸色,甚至实施“冷暴力”,借口是“在外面打拼多不容易”。有的儿女和老人分开生活后,每月除了提供固定的生活费外,连一句嘘寒问暖的话都显得分外金贵。如果多从老人角度出发,多想想年幼时父母给予的关怀和温暖,我们对老人是不是应该多一份反哺之情呢?
我们的今天是孩子们的明天,父母的今天也是我们的明天。愿天下儿女担负起精神赡养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精神赡养的良好氛围,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 ◇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