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合作镇达育村的退休工人陈立昌承包了村里50亩低洼地,开展生态鳖与茭白、水芹与鱼苗生态立体养殖,平均年收益在10万元以上。
按理说,这般生态开发效益不错,农村有的是水面,又无需精细技术、过多经济投入以及劳力成本,然而,我市淡水养殖业中,像陈立昌这样的致富“常青树”却为数不多。
究其原因,许多人过分关注养猪、养鸡、养鱼等大宗致富项目,却忽视了富有特色的经营项目。传统大项目具备技术普及率高、产品市场广等优点,但大路货一多,竞争力就会减弱,弄不好还会因全行业的大起大落让人欲哭无泪。而富有特色甚至边缘性的致富项目却恰恰相反。由于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空档较大,不少农户投身其中便可在夹缝中施展才能发家致富。
养羊、鸭、鹅、鳖,种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瓜、豆、薯……在我市农村,几乎每个特色种养领域都造就了一批致富能人。由此想到,有志农民在探寻致富之路时一定要思路开阔,发觉身边具有生命力的特色项目,果断投入并尽早产生经济效益。
当然,政府涉农部门在组织引导农民致富时,不应集中于对少数大宗项目的扶持,不可过分强调某一产品的市场潜力,更不宜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一产业,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帮助、支持农民在具备精、杂、特、土、稀特色的项目上做足文章。
另辟蹊径更易巧妙致富。相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大兵团作战,各具特色的小规模行动,战果常常更加显著。 ◇姜 斌